宫颈癌的介入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宫颈癌的介入治疗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介入科 李建军 流行病学 女性常见癌瘤,占全身恶性肿瘤11%,九大肿瘤之一。女性第二位(乳Ca第二) 患病率:全国138.74/10万。 死亡率:中国9.98/10万人口,占女性癌瘤死亡的18.39%(第二,胃癌18.72%第一)。 年龄特点 20岁少见 40~60岁高峰, 高发地区70岁仍多见。 年轻化趋向(HPV、多因素影响)。 宫颈癌的分型 病理分型: 1.宫颈鳞状细胞侵润癌 (1)巨检: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 (2)显微镜检:镜下早期侵润癌、宫颈侵润癌 2.宫颈腺癌: (1)巨检:与鳞癌相同 (2)显微镜检:粘液腺癌、宫颈恶性腺癌、宫颈腺鳞癌 子宫颈角化型鳞癌 子宫颈高分化腺癌 宫颈癌的分期 宫颈癌常见的转移 1.直接蔓延 最常见,向邻近器官、组织扩散。前、 后、上、下、左、右浸润。 2.淋巴转移 局部浸润—淋巴管—癌栓—淋巴管内扩散 一级组:宫旁、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髂总、骶前淋巴结 二级组:髂总A、腹股沟深浅、腹主A旁淋巴结 3. 血行转移 肺、肝、骨等 子宫动脉造影+化疗药物灌注术+栓塞术 器械 导管选择: Cobra(C2) RC(RC2) RIM RH 宫颈癌的TACE 介入治疗回顾 介入治疗在子宫颈癌上的应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52年的姑息治疗阶段; 第二阶段,始于1976年,应用于中晚期和复发子宫颈癌的姑息治疗阶 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介入应用于宫颈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阶段。 介入治疗优势(一) 主要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①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局部作用于瘤体,还延长了肿瘤细胞暴露于化疗药物中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化疗药物的抗癌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成正比,且局部高浓度用药比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更加重要。在一定范围内局部浓度提高1倍,杀灭癌细胞的数量可提高10倍。 还减少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几率,同时也避免了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以及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播散。 ②动脉给药定位准确,药物直接作用于瘤体,减少循环至全身组织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Strecker EP,Heber R,Boos I,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locoregional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f uterine cervical or endometrial cancer using the peripheral implantable port system (PIPS):a feasibility study[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3,26(2):118. (二) ③介入治疗使原发灶缩小或坏死,降低宫颈癌分期,创造手术机会,便于手术时分离宫旁组织,降低手术难度;同时也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消灭微小转移灶,降低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机率。 ④介入治疗还能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年轻的患者更显重要。 Paehmann K,Camara O,Kavallaris A,et al.Monitoring theresponse of circulating epithelial tumor cells to adjuvant e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allows detection of patients at-sk of earlyI-e.1apse[J].J Clin Oncol,2008,26(8):1208. 化疗术+栓塞术 术中根据临床分期及癌灶染色情况将药物按需分配: IIa 期的病例,将抗癌药物总量的2/3在子宫动脉下行支灌注栓塞,余药在子宫动脉主干进行灌注栓塞。 IIb 期及以上的病例,将抗癌药物总量的2/3在子宫动脉主干(子宫动脉下行支分出前0.5cm处)进行灌注栓塞,其余在髂内动脉前干灌注。 化疗药物:一线抗癌药物:顺铂、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托泊替康 联合化疗方案:顺铂+紫杉醇,卡铂+紫杉醇, 顺铂+托泊替康、 顺铂+吉西他滨 栓塞剂: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子宫动脉内栓塞。 介入过程 介入治疗效果(1) 介入治疗前后盆腔MRI 比较。B. 介入治疗前盆腔MRI 示子宫颈肿瘤浸及阴道、宫旁组织;D. 2次介入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