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铜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给水铜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D 171:2004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管材、管件
4.设计
4.1管道布置的连接
4.2管道的补偿、保温
4.3水力计算
5.施工
5.1一般规定
5.2管道敷设
5.3管道连接
6.验收
附录A本规程适用铜管的主要技术指标
附录B钎焊铜管承插口、卡套连接和卡压连接的规格尺寸
附录C铜管法兰连接的连接尺寸
附录D沟槽连接的槽口尺寸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使建筑给水铜管管道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卫生,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进和扩建的建筑给水(包括生活热水、饮用净水等)铜管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建筑给水用铜管管材、管件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GB/T 18033、《铜管接头》GB/T11618T 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铜管管件》(承插式)CJ/T117、《塑覆铜管》YS/T451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铜管用于建筑给水工程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术语
2.0.1铜管
按《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GB/T18033标准拉制的薄壁铜质管材。其状态可分为硬、半硬、软三种。
2.0.2硬态铜管(Y)
硬度大于100(HV/5)的铜管
2.0.3半硬态铜管(Y2)
硬度介于75~100(HV/5)之间的铜管
2.0.4软态铜管(M)
硬度小于75(HV/5)的铜管
2.0.5塑覆铜管
外壁具有塑料包覆层的铜管。
2.0.6钎焊连接
以熔点低于母材的钎料与母材一起加热,在母材不熔化的情况下,钎料熔化后润湿并填充母材连接处的缝隙,两者相互熔解和扩散,从而形成钎焊缝的连接方式。
2.0.7硬钎焊连接
钎料熔点大于450℃的钎焊连接。
2.0.8软钎连接
钎料熔点小于450℃的钎焊连接。
2.0.9卡套连接
拧紧螺母,使配件内鼓形铜环受压坚固而封堵管道连接处缝隙的连接方式。
2.0.10卡压连接
将带有橡胶密封圈的承口管件,在管口处压紧而起密封和坚固作用的连接方式。
2.0.11沟槽连接
将并合式卡箍件、橡胶密封圈和坚固件组成的快速接头卡入管外壁的预制沟槽中,坚固后达到密封连接方式。
3管材、管件
3.0.1建筑给水铜管应采用TP2牌号铜管。其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要求。
3.0.2建筑给水铜管宜采用硬态铜管。当管径不大于DN25时,可采用半硬态铜管。
3.0.3建筑给水系统的铜管管材,当采用钎焊、卡套、卡压连接时,其规格可按表3.03确定。
表3.03建筑给水铜管管材规格(㎜)
公称直径
DN 外径
De 工作压力1.0MPa 工作压力1.6MPa 工作压力2.5MPa 壁厚δ 计算内径dj 壁厚δ 计算内径dj 壁厚δ 计算内径dj 6 8 0.6 6.8 0.6 6.8 8 10 0.6 8.8 0.6 8.8 10 12 0.6 10.8 0.6 10.8 15 15 0.7 13.6 0.7 13.6 20 22 0.9 20.2 0.9 20.2 25 28 0.9 26.2 0.9 26.2 32 35 1.2 32.6 1.2 32.6 40 42 1.2 39.6 1.2 39.6 50 54 1.2 51.6 1.2 51.6 65 67 1.2 64.6 1.5 64.0 80 85 1.5 82 1.5 82 100 108 1.5 105 2.5 103 3.5 101 125 133 1.5 130 3.0 127 3.5 126 150 159 2.0 155 3.0 153 4.0 151 200 219 4.0 211 4.0 211 5.0 209 250 267 4.0 259 5.0 257 6.0 255 300 325 5.0 315 6.0 313 8.0 309 注:1、采用沟槽连接时,管壁应符合表3.0.4的要求。
2、外径允许偏差应采用高精级。
3.0.4采用沟槽连接的铜管应选用硬态铜管。其壁厚不应小于表3.0.4规定的数值,
表3.0.4沟槽连接时铜管的最小壁厚(㎜)
公称直径DN 外径De 最小壁厚δ 50 54 2.0 65 67 2.0 80 85 2.5 100 108 3.5 125 133 3.5 150 159 4.0 200 219 6.0 250 267 6.0 300 325 6.0 3.0.5管材、管件接口的尺寸应相匹配,弯头宜采用曲率半径R等于公称直径DN(R不包括承口深度)的大曲率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