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鄂教版.docx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鄂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鄂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最苦与最乐》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最苦与最乐》中的人生哲理,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鉴赏能力。
难点:
1.深入理解文中抽象的人生哲理,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2.学生在分析论证方法时可能存在理解偏差,难以把握作者的观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人生哲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读。
2.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提高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结合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设计“人生感悟分享会”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3.利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感知。
4.引入“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人生阶段,深化对文章主题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年龄段人物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不同阶段的苦与乐,激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一主题的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人生中最苦和最快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3.介绍《最苦与最乐》一课的作者和文章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2.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苦乐参半才是人生”等。
3.讲解文章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如“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乐趣”、“我帮助他人时的喜悦与感动”等。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人生阶段,如学生、工作者、退休老人等,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感悟。
3.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问题一:文章中提到的“苦乐参半”是如何体现人生价值的?
-举例回答: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取得的成就,让我明白了苦乐参半的人生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
2.讨论问题二:文章中的“奉献”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
-举例回答:如“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让我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3.讨论问题三: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举例回答:如“学会在苦中寻找乐,把快乐传递给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人生哲理。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章中的价值观,如奉献、乐观等。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感悟,为下次课堂分享做好准备。
总计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文章主题与中心思想**:
-主题:《最苦与最乐》通过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描述,探讨人生的本质和价值。
-中心思想: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苦乐参半才是人生的真实状态。
2.**作者观点与情感态度**:
-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认为即使面对苦难,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3.**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事例论证:通过描述不同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验,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4.**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