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横峰中学、铅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卷.pdf
A.该实验方法的设计时利用了减法原理
高二生物试卷B.样方的数据来自于两个样方的平均值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C.啮齿类和蚁类通过种间竞争相互抑制
D.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和蚁类的生态位相同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4.Connell和Slatyer提出了3类群落演替的模型,即促进模型(a)、抑制模型(b)
1.某科研小组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森林中杜鹃的种群数量时,探测到第一次标记、
和忍耐模型(c)。根据这三种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放生后,有4只杜鹃的标记环脱落。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两次捕捉的数量
及标记情况如表所示,利用该方法对杜鹃进行较长时间的数量统计,获得其种群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曲线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捕获鸟总数杜鹃数
第一次捕获31045(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获19035(其中5只被标记)
A.由促进模型(a)可知,物种取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
B.根据抑制模型(b)可推测物种的取代是有一定顺序的
A.据表可估算该区域中杜鹃大约有287只C.在忍耐模型(c)中,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
B.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时,要在杜鹃经常出没的地方捕捉他物种
C.a-b段中,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不管是哪种群落演替模型,人类活动均可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若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有因被捕食而脱落的标记物,这种情况下,估算的种群5.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简
密度值会偏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2.20世纪末,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在秦岭,栖息地已分。图2代表其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
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大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大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中“→”表示
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大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
A.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是导致野生大熊猫数量骤减的重要原因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栖息地碎片能维持的大熊猫数量与碎片的面积大小呈正相关()
C.不同栖息地间建立生态走廊利于打破不同大熊猫种群间的生殖隔离A.图1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
D.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是对大熊猫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级间传递效率约为10%
3.蚁类和啮齿类食物资源有明显的重叠,都取食植物种子,为了搞清这两类动物之间B.若人为操纵图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
的关系,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