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珍禽湿地生适宜性分析与功能区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盐城珍禽湿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功能区划-园林
盐城珍禽湿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功能区划
doi:10.13360/j.issn.1000-8101.2015.04.036中图分类号:S718.5
汪辉,梁会民,徐银龙,杨云峰,欧阳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摘要:以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为对象,探讨了该试验地的土地类型,并以ARCGIS为技术支撑,选取土地利用现状、植物盖度、土壤环境、生物量、水质状况、水源补给保证、生物多样性、湿地受威胁状况和湿地每年增长退化率9个生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加权叠加定量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湿地类型适宜区占20.28%,较适宜区占16.01%,基本适宜区占20.62%,较不适宜区占到32.94%,不适宜区占到10.15%。在生态适宜度研究结果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北部湿地恢复与重建区、中部引水补湿区、南部退渔还湿区、西部科普科研基地和边缘的互花米草区。
关键词 :湿地景观;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空间分析;盐城
收稿日期:2014-09-26
修回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汪辉(197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设计与理论研究工作。Email:nfu[emailprotected]
对湿地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湿地成为湿地建设最主要的问题[1]。本研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详细分析盐城珍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影响盐城珍禽湿地生态适宜性的生态因子,运用层析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湿地提出合理化利用的功能区划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的湿地合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盐城珍禽湿地概况
盐城珍禽湿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2′89.4″~120°29′76.6″,北纬33°30.552′~33°37′79″。东西长5 km,南北长158 km,面积为4 035 hm2。气候属于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8 ℃,年均降水量1 023.8 mm,降雨量在夏季较多,年均日照2 100~2 400 h。主要受到的自然灾害来自于台风、暴雨、雾、寒潮和龙卷风[1]。研究区土壤类型较为单一,潮间带的土壤为滨海盐土,分为潮滩盐土、草甸盐滨海盐土和沼泽滨海盐土3个亚类[2]。地貌类型为粉砂滩泥质地貌,目前受台风和暴潮的影响,海滩的下蚀仍在继续。
研究区现状主要为滩涂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滩涂、旱化滩涂和鱼塘。区内现在芦苇地较多,有少量的建筑,互花米草区米草入侵现象较为严重,旱化滩涂生态系统逐渐退化,鱼塘水质污染较大。区内野生动物众多,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繁殖、迁徙、越冬集聚之地。植物以芦苇为优势种。合适的气候及独特的海岸带位置使它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湿地,特别是一些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研究区内居民以种植业、晒盐和海洋捕捞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在研究区周边围垦滩地开发利用。主要发展粮食种植、棉花种植、林业、畜牧业、鱼类养殖、芦苇生产、对虾养殖等养殖业[3]。区内资源丰富,生产芦苇和水产品数量可观。
2数据的获取和研究方法
数据的获取有空间数据获取和属性数据获取,本研究采用的空间和属性主要通过对该湿地野外调研、遥感图像、统计数据、历史资料4种途径获取[4-6]。在研究中,将各种数据进行几何精度校正,并矢量化地形图、遥感图(图1)等,选取生态因子并对各生态因子加权赋值,形成各单因子评价图,并对评价因子进行叠加,从而得到研究区综合适宜性分析图。
2.1生态因子的选择及分级标准
研究根据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在项目的相关资料收集好后,对资料中调查的生态因子进行筛选。邓毅[4]认为从生态规划的实践来看,用于直接叠加计算时所选用的影响因子在5~9个之间,因为此时便于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此例主要从湿地的生态适宜性方面来考虑,结合研究的重点和客观条件,因此选择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方面的指标来分析。
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指标方面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土壤等方面指标。为了遵循评价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对场地进行详细调研时发现:研究区为平原地貌,地面高程多在2~4 m,选取地形作为评价因子意义不大,而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天然湿地、人工鱼塘及一些辅助建筑物,人工的干扰对湿地生态影响较大,故选取土地利用现状作为研究因子;研究区是盐城国家珍禽保护区一部分,有多种珍稀鸟类物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