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四省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山西、陕西、宁夏、青海四省区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恋地情结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
这些纽带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类对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牙始的。
美感可以是从一幅美景中获得的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的强烈愉
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
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
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人类的
情感具有重要的顺序性,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道:“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
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地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对那些尚无
子嗣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最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摘编自段义孚《恋地情结》)
材料二:
基于对空间和地方的研究,段义孚指出喜爱与恐惧是人地关系的两大主导情绪,二者的对立统
一是理解人与地理空间辩证关系的基础。段义孚对喜爱与恐惧这两种情绪在空间中的表现进行深入
剖析,并且强调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认为人类是因为与环境进行互动,才对特定的
空间产生经验,继而演进为概念。这种经验是我们了解环境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的“感受性质”。
人在不同空间中产生喜爱与恐惧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感和地方感。比如人们在高大的地
标面前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地标可能会让人产生不亲近的、权威的、震慑的地方感。在由人类的
地理经验透视出空间感和地方感后,段义孚引进时间的尺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的元素。时间影响
人对空间的体验,进而影响地方感的产生,例如久居更容易产生对地方的依恋(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指人对所在的环境产生情感依附和依恋。空间会由于人对其赋予情感属性变成“地
方”。人可以对地方产生强烈的心理联系和情感。愉悦的空间体验、在某处的美好的回忆和对地方
的自豪感等都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恋地情结的出现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或长久的地方归
属感,而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包括微观尺度的一张床到宏、观尺度的整个国
家或大陆。在城乡规划中,从小社区、小村庄、小乡镇到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可以是“家园”。恋
地情结对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启示:空间中有可以使人们产生恋地情结的事物,他们能赋予地方积
极的情绪并吸引人们的到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能够使一个地方成为入们喜爱之地,这一举措可
以避免人口的流失、文化商业外迁及因此导致的城市衰退。
恋地情结的反面是逃避主义。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空间、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物质及精神世界
等方式,逃避自然、自身及所有混沌和不确定性。在段氏理论看来,城市的出现是为了逃避自然
最初混沌不安的状态,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有秩序的城市以远离混乱。曾经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
灾害促使人逃离自然,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如今又希望逃回自然中去。人
类的想象力产生了逃避情绪和逃避文化,正是人们对城市这一秩序井然的居住形态的想象促使人
们建立城市以逃避他们难以掌控的自然。城市存在诸多解释,段义孚从地方情感视角出发,在心
理学层面上较好地解释了人们最初为何喜爱城市并建立城市。这一空间中的逃避情绪也能够解释
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中人口由于中心城区混乱拥挤等,逃离中心,迁入郊区。从逃避主义出
发,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井然有序和清晰明了可以吸引人们来到城市,但城市失去了这一特质则
会驱使人们逃离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城市有序的优点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除了城
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同样需要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以提升乡镇的软实力。
此外,段义孚认为对地方的喜好与恐惧情绪与地方和空间的本质关系是相对应的。在《经
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中,段义孚辨析了地方和空间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在于经验。人用自
身的经验衡量一切,包括空间。段义孚认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缺乏意义的领域”,空间具有开
放性。开放的空间意味着自由、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