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与写作3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联欣赏与写作; ; 2004年全国各地 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 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考后媒体和大家好评如潮。2005高考又有三题对联题(福建卷全国卷I全国卷III ),与2004年相比,命题方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的复习。;一、对联的基本特点; ; ; 还有一次,解缙 放学 回家。走到一个土地 庙前,看见有两个秀才在庙门口下棋,一个秀才说: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另一个秀才答对不出,解缙代替他续了下联:
地作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 ;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岸上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之意是:
佛印下联之意是:;;;;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或相近,或相反,或山水景物,或军事战争,或商贾贸易,或求学应考,或怀古咏史等。
A.相近之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齐白石贺毛泽东联)
B.相反之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匪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⑶结构对应、词类相同。; 古代汉语中把平声归入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入仄声。而现代汉语中,习惯上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都为平声;三声为上声,四声为去声,都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上下联平仄要相对,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我们张挂对联时必须要用到的常识。因对联为自上往下书写,按古时以右为尊的规矩,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故末字为平声韵的一联为下联,应贴在正对门框的左边。如:
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 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包括副、介、连、拟、助、叹。对联中,下联中不能重复上联中的实词。如:;字数相等;二、妙联欣赏;名联欣赏;识
遍
天
下
字;橘子
洲
洲
停
舟
舟
动
洲
未
动;死的光荣 ;挽联;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
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芦映太阳。
流沙河 ;复生不复生矣;题人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志洁行廉,爱国终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白居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司马迁《史记》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评司马光《资治通鉴》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评蒲松龄《聊斋志异》
;行业联;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刻字店
愿将天上云霞服,裁作人间锦绣衣。
——服装店;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