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鱼我所欲也》为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教学设计紧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孟子“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
2.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水平。
3.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个人见解。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兴趣,但文言文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孟子思想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较强,但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往往缺乏明确的选择标准。这些特点对《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产生以下影响:
1.教师需引导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将孟子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以及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鱼我所欲也》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文言文翻译字典、笔记本等教学工具,以便学生查阅和记录。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黑板或投影仪,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雕像和《孟子》书籍封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这本书吗?它有哪些著名的思想?”
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核心思想。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朗读课文《鱼我所欲也》,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讲解课文背景,介绍孟子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3.分析课文结构,明确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4.解读重点词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5.讨论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舍生取义’?”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困境下的选择。
3.教师总结,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思想。
3.教师总结,强调道德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请学生课后背诵课文《鱼我所欲也》。
2.撰写一篇关于“舍生取义”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拓展核心素养能力。教学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介绍: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他的主要思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孟子》中的其他经典篇章:如《离娄上》、《告子下》等,这些篇章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拓展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全面理解。
-历史上践行“舍生取义”的人物故事:介绍古代和近现代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牺牲自己的人物,如文天祥、谭嗣同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舍生取义”的深刻内涵。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孟子》全书,通过阅读原著,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观看纪录片:推荐观看与孟子相关的纪录片,如《孟子说》等,通过影像资料增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参与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舍生取义”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辨能力,深化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撰写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