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低空空管系统行业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docx
2024年中国低空空管系统行业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关键词:低空空管系统架构、低空空管系统产业链、低空空管系统市场竞争、低空空管系统政策
一、低空空管系统概念及系统架构
低空空管系统,是专门用于监护和控制低空空域内的航空交通,以确保飞行安全、有序和高效的技术和程序系统。低空空域通常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空管系统是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
空管系统完整的描述是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简称CNS/ATM系统,其中通信、导航和监视(CNS)部分属于外围设施范畴(硬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ATM)是空管人员实际用于管理空中交通运输的信息处理系统(软件)。
目前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由三层构成,即空域管理(ASM)、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和空中交通服务(ATS)。其中,(1)空域管理(ASM),主要是依据既定的空域结构条件,实现对空域的划设调整,尽量满足空域使用各方的需求。(2)空中流量管理(ATFM),是当某区域空中流量超过或即将超过该区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可用能力时,预先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空中交通流量最佳地流入或通过相应区域。(3)空中交通服务(ATS)又由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飞行情报服务(FIS)和告警服务(AS)三部分组成。
外围设施方面,空管系统外围设施以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监视系统三部分为核心,配套相关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系统负责飞机与地面的通信,导航系统用于飞行路径规划和引导,而监视系统则监测和跟踪飞行器的位置和状态。这些系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低空空管系统构成及功能架构
二、低空空管系统产业链分析
空管系统是民航空管部门实施对空指导的核心系统,在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产业链中处在中游。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设备日益丰富、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构建也已起步,现代化、自动化空管系统作为空域资源管理的调节器、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重要性愈发凸显。
低空空管系统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导航、雷达、通信等设备供应商及数据服务供应商。这些企业提供空中交通管理所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雷达系统、GPS设备、航向指示器、惯性导航系统等,以及航空气象服务、航空地图服务、飞行计划服务等数据支持。代表企业有中兴通讯、航天电子等,它们在雷达、通信、导航等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
产业链中游为低空空管系统集成商,代表公司有莱斯信息、民航二所、航天南湖、四川九洲等。这些公司负责研发和集成各种空管系统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解决方案,包括设计、开发和整合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雷达系统、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监控系统等。
低空空管系统产业链下游为空管交通局、通用机场、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等。低空空管系统集成商通过处理通信、导航、监视等专用设备(产业链上游)的感知数据;为产业链下游提供覆盖飞行活动的监视、预测和告警服务,协助管制员在管制区域内开展管制活动,确保低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
低空空管系统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低空空管系统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报告》
三、低空空管系统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1)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低空经济是指依托于低空空域,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广泛体现于各类产业形态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企业增长快,共有相关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企业注册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但是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显现,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的逐步显现,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有望达到10644.6亿元。2024年2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表示,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
2021-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2)低空空管系统支撑低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
低空飞行密度大、环境复杂、自主性高,构建新型空管系统十分急迫。传统的空中交通管理以地面管制中心为核心节点,结合通信、导航、监视等基础设施,对管制范围内的用空对象进行集中式管理,而未来低空领域下智能互联航空器多自主飞行;不同于高空,低空飞行器数量多、密度大,低空空域与地形联系紧密,需避让障碍物多,气象变化随机性大,现行的空管系统难以用于低空目标,构建新型空管系统十分急迫。
(3)国家政策支持低空空管系统建设
空管系统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前提,对低空经济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保障低空经济在“异构、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