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290-2019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肱骨干骨折.docx
为ICS11.120C05
为
ICS11.120
C05
团体标准
T/CACM1290—2019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干骨折
Clinical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orthopedics
andtraumat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Humeralshaftfractures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137
T/CACM1290—2019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ZYYXH/T380—2012肱骨干骨折,与ZYYXH/T380—2012肱骨干骨折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前言、引言内容(见前言及引言部分)。
——增加“范围”部分指南的适用范围描述(见1)。
——删除诊断方面“诊断要点”的描述(见2012年版本的3.1)。
——增加对“症状、体征”部分描述,增加桡神经损伤的症状、体征描述(见3.2,见2012年版本的3.1.2)。
——增加“影像检查”部分内容,应注意拍包括患肢肩肘关节在内的肱骨全长X线片,以免漏诊合并的肩肘关节骨折,并利于对骨折移位方向和程度的判断(见3.3,见2012年版本的3.1.3)。
——增加骨折分类部分内容,增加骨折移位机制的描述(见3.4,见2012年版本的3.2),增加特殊类型(见3.4.4)。
——增加“鉴别诊断”部分内容,增加与病理性骨折的鉴别诊断(见3.5,见2012年版本的
3.3)。
——增加辨证分型部分的参考依据描述及三期辨证的主次症状描述(见4)。
——修改三期辨证治疗中期的时间界限,将“伤后2~3周”修改为“伤后3~4周”(见4.2,见2012年版本的4.2)。
——修改三期辨证治疗后期的时间界限,将“受伤3周后”修改为“受伤4周后”(见4.3,见2012年版本的4.3)。
——增加“治疗原则”部分描述,详细阐述婴幼儿、儿童及成人骨折的治疗原则(见5.1,见2012年版本的5.1)。
——增加手法复位方法部分描述,更详细地阐述手法复位及外固定方法(见5.2.1,见2012年版本的5.2.1)。
——增加“悬垂石膏外固定”方法(见.2)。
——增加“功能支架外固定”方法(见.3)。
——删除牵引加小夹板固定的内容(见2012年版本的.2)。
——增加手术适应证的相关描述,进一步细化并阐述手术适应证内容(见5.3.1,见2012年版本的6.3.1)。
——修改手术方法部分描述,更详细和简明地阐述手术方法(见,见2012年版本的
5.3.2)。
——删除中药内治中“清热凉血法”(见2012年版本的.1.3)。
——删除中成药治疗部分“沈阳红药胶囊(片)”的治疗推荐(见2012年版本的)。
——修改“功能锻炼”部分内容,分别对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后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详细描述与推荐(见6,见2012年版本的5.4))。
——增加“预防和调护”(见7)。
138
T/CACM1290—2019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在“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部分增加推荐级别(见5.2、5.3、5.4)。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
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湘潭市中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湖南省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骨科医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向明、许树柴、胡晓川、杨国勇、樊效鸿、黄勇、张斌、焦锋、扶世杰、姜升平、孙燕、林石明、梅伟。
本指南于2012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
T/CACM1290—2019
139
引言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同时为落实好 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由四川省骨科医院承担《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干骨折》(项目编号:SATCM—2015—BZ〔208〕)修订任务,为肱骨干骨折中医药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与规范,提高肱骨干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中医药的进步与发展。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多发的骨伤科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骨折处疼痛、畸形、肿胀、功能障碍。然而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