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712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pdf

发布:2020-10-21约6.1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课程编码:07121 学 时:60 学 分:2 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工程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 工程热力学 教 材:冯健璋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 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参 考 书:1. 吴建华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 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 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 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 性和通过性等。 适用对象: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 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 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 知识,还包含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理论相关内容,以及发动 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 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 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 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 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过程有较深入了解, 并基本掌握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发动机特性实验的基本计算,分析。了解发动机的进气增 压、排气污染与控制等。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应重点培养学生如何用抽象的理论 去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篇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2 学时) 第一节 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热力过程分析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重点与难点:(1)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过程分析 (4 ) 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要求:了解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掌握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学会热力过程分析。 第二章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6 学时) 第一节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 第四节 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五节 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重点与难点: (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3)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 和强化指标 (4) 发动机的热平衡。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掌握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熟记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机械损失,掌握发动机两类指标和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了解发 动机的热平衡,掌握车用发动机的技术要求。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4 学时)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第三节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第四节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五节 工程应用实例(文摘) 重点与难点: (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 提高发动 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 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第四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2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