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314-2019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胃炎.docx
医
为
为
团体标准
T/CACM1314—2019代替ZYYXH/T268—2012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胃炎
Clinical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pediatricsinTCMGastritisinchildren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265
T/CACM1314—2019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ZYYXH/T255—2012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胃炎,与ZYYXH/T255—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1,2012年版的1);
——增加了使用对象(见1);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2,2012年版的2);
——修改了临床表现(见3.1,2012年版的3.1);
——修改了需与小儿胃炎鉴别的病种(见3.3,2012年版的3.3);
——修改了辨证证候描述(见4.1~4.7,2012年版的4.1~4.7);
——修改了治疗原则(见5.1,2012年版的5.1);
——修改了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的常用药、加减(见5.2.1、5.2.2、5.2.4、5.2.5、5.2.6,2012年版的5.2.1、5.2.2、5.2.4、5.2.5、5.2.6);
——修改了湿热中阻证、瘀阻胃络证的主方、常用药、加减(见5.2.3、5.2.7,2012年版的5.2.3、5.2.7);
——修改了中成药治疗(见5.3,2012年版的5.3);
——删除了香砂养胃丸(见2012年版的5.3);
——修改了针灸疗法(见5.5,2012年版的5.5);
——删除了拔罐疗法(见2012年版的5.7);
——增加了预防和调护(见6)。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赵颖、杨燕、刘瑛、万英、孔勉、孙艳淑、李小珊、杨昆、吴丹、张桂菊、张雪荣、赵琼、赵宁侠、廖颖钊、薛飞。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秘书:王雷;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
本指南于2012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
266
T/CACM1314—2019
引言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胃炎》(以下简称本指南)的编写目的在于规范中医儿科胃炎的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本指南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符合医疗法规和法律要求,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可参照性。可作为临床实践、诊断规范和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指南为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是2012年版指南的定期更新。研制程序和方法按《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要求执行。
本指南的研制,遵循“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内容上反映中医古今共识与学科进展,以利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推广全国、推向世界”的指导思想,以及基于“证据”的儿科常见病循证诊疗指南研制方法。
本指南是在充分搜集和整理文献证据以及不断征求行业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对原有指南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相信随着科研的进展、临床的应用,本指南会不断得到修订、补充。
本指南依据文献研究的结果,从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等方面综合古今见解,按Delphi法(专家调查法)制作、统计问卷,向以中医儿科医师为主的专家(主要为高级职称者)群体征求建议,制作了2轮专家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和100%,又开展了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临床评价、专家指导组审核、公开征求意见,从而形成了专家共识。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