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海燕》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4-11约1.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4.海燕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海燕》是一首很有名的散文诗,内容描写了在1901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最灰暗的时代,作家高尔基以敏感的文艺体悟力创作出了海燕的文艺人物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十月革命浪潮,给无产阶级群众唱起了一曲饱含战斗热情的赞歌。安排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色适于单元特点:注重阅读,强调联想和想象,掌握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并练习抒情性语句。适应了新课程课时标准中阅读部分的特点。

学情分析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初中阶段历经2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并掌握的学习、赏析散文诗的方法,因此,在继续学习散文诗过程中,应重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散文诗的兴趣,注重学习习惯的强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适时的点拨和提示也是必备的。课堂中的互动应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一、导入新课(教师插入《海燕》背景音乐)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遇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交流

1.关于散文诗。2.作者简介。3.背景资料。4.字词检测。

(1)读准字音。

飞窜()呻吟()掠起()困乏()胆怯()翡翠()蜿蜒()蠢笨()火焰()飞翔()深渊()号叫()

(2)据意写词。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集起来。

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贬词褒用,是自豪、高大的意思。

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蛇类爬行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本文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2.请指出文中的“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3.课文写海鸥、海鸭、企鹅这些海鸟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

1.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文章主要是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2.根据“将来——逼近——即临”,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①(1?6自然段):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②(7?11自然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③(12?16自然段):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按照这三个画面进一步探究。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长篇小说《母亲》。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A.“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B.小刘到上海去打工了,小王到北京去开公司了,小李到广州去创业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雨。

C.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8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9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0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解析:第3个逗号应改为冒号,总结上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