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9课《绘制有趣味的图形》教学设计.docx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9课《绘制有趣味的图形》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9课《绘制有趣味的图形》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0日星期五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绘图工具,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图形作品,增强对信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理解,提升信息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绘图工具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绘制、填充和编辑图形的功能。
②学会运用绘图工具中的变换功能,如旋转、缩放和倾斜,以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效果的图形。
③能够根据设计意图,合理运用颜色、线条和形状,设计出具有美感和创意的图形作品。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运用图形的层次关系,使图形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形成和谐的画面。
②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创意思维,将抽象的概念或故事转化为具体的图形表达。
③学会利用绘图软件中的高级功能,如图层管理、滤镜效果等,提升图形作品的视觉效果。
④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成从构思到创作的全过程,并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创意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绘图工具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基本方法。
2.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复杂图形的绘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学习并模仿。
3.实践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绘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图形设计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提供视觉参考。
2.互动软件: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操作,提高学习效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设计灵感,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以一个简单的图形设计挑战开始,展示一幅有趣的图形作品,询问学生是如何想到这个设计的。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绘制有趣味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用电脑软件来创作这样的图形吗?”以此来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①讲解绘图工具的使用: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绘图软件的基本工具,如矩形、圆形、线条等,并讲解如何调整颜色、线条粗细和填充效果。
②介绍变换功能:讲解如何使用旋转、缩放和倾斜等变换功能,展示如何将简单的图形变换成更有趣的形状。
③创意设计技巧:分享一些创意设计的技巧,如如何结合颜色、线条和形状来提升图形的美感。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①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尝试绘制一个简单的图形,如一个心形或一个笑脸。
②学生运用变换功能,对绘制的图形进行旋转和缩放,尝试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③学生尝试结合颜色和线条,设计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图形作品。
4.学生小组讨论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①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颜色搭配,以增强图形的视觉效果。
②学生交流在变换图形时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保持图形的对称性。
③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概念或故事转化为图形。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绘图工具的使用、变换功能的运用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指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具体分析和举例: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谁能够分享一下你是如何使用矩形工具绘制一个完美正方形的?”
②教师分析学生在变换图形时遇到的问题,如:“有同学在旋转图形时发现线条变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③教师总结创意设计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如何运用对比和重复来增强图形的视觉冲击力?”
-用时: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15分钟,实践活动2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总结回顾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计算机绘图基础》:介绍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原理和绘图软件的使用技巧,适合学生进一步学习绘图工具的高级功能。
-《图形设计原理》:探讨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如色彩理论、构图法则等,帮助学生提升设计素养。
-《数字艺术创作》:展示数字艺术创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绘图软件,如AdobeIllust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