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1海陆分布教学实录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实录(新版)商务星球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地球的海陆分布,包括海陆分布的特点、海陆面积比例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中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海陆分布的整体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识。通过海陆分布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地图阅读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信息系统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尚处于初步接触阶段,他们对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如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等。然而,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认识较为欠缺。学生层次上,班级中既有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学生,也有对地理知识较为陌生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地理常识,但缺乏对地理学科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可能对海陆分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理解不足,难以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产生误解,认为地理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他们对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互动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性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海陆分布的理解。
2.设计“海陆分布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感受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4.通过案例研究,如探讨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激发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七成是海洋,三成是陆地的基本事实。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地球的海陆分布,了解海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地球海陆分布的基本知识,包括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和岛屿的分类等。
-详细内容:通过PPT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讲解海陆面积比例约为7:3,以及大陆和岛屿的分类。
2.分析海陆分布的规律,如纬度、经度、地形等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详细内容: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展示不同经度地区的海陆分布图,分析经度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探讨海陆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
-详细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港口建设对海陆分布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对海陆分布的潜在影响。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进行“海陆分布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感受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
-详细内容:分发海陆分布拼图,指导学生拼凑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观察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情况。
2.观察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的规律。
-详细内容: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比例尺下海陆分布的变化。
3.通过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详细内容:选取海洋资源开发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1.学生举例说明纬度、经度、地形等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举例回答:例如,赤道地区由于纬度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形成了广阔的海洋;而极地地区由于纬度高,阳光照射时间短,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量的陆地。
2.学生讨论海陆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
-举例回答:例如,沿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学生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资源的建议。
-举例回答:例如,推广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实施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等。
五、总结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