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唱: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docx
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唱: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唱: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下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大鼓和小鼓》,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展歌喉了!??
核心素养目标
1.**音乐感知**:提升对节奏和音高的敏感度,能够准确感知和模仿《大鼓和小鼓》中的节奏变化。
2.**音乐表现**:学会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表达歌曲的情感。
3.**音乐创造**: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模仿鼓声,激发音乐创造力。
4.**文化理解**:了解鼓乐文化,感受不同乐器的独特魅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的节奏和音符,对五线谱和简谱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跟随老师一起唱简单的歌曲,对基本的音乐节奏感有一定的把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和兴趣,喜欢模仿和表现。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的歌曲和节奏。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模仿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自己探索和创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节奏掌握不准确、音准不够稳定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节奏较复杂的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此外,由于年龄特点,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容易分心,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大鼓和小鼓》相关的图片,如鼓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节奏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小鼓、小锣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
4.教室布置:在教室里设置一个音乐角,摆放打击乐器,并预留空间进行分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和互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大鼓和小鼓》的简谱和歌词,要求学生熟悉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你能在家里找到哪些可以敲打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节奏吗?”引导学生思考节奏与生活的关系。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自主练习简谱,尝试用不同的物品模仿鼓声。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记录家中物品敲击的声音特点。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敲击物品的录音和自己的观察记录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鼓声响起”为主题,播放一段鼓乐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简谱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鼓点的节奏。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节奏模仿,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鼓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如何更好地掌握鼓点的节奏?”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理解鼓点节奏的特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节奏模仿,体验鼓点的节奏感。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关于节奏掌握的疑问,并与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简谱和鼓点节奏。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节奏。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创作简单的节奏,并用家中物品进行敲击。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关于打击乐器的书籍和视频,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收集学生的作业,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创作并记录自己的节奏作品。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了解更多的打击乐器和节奏知识。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巩固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认知。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打击乐器的种类和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