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docx

发布:2025-04-08约4.8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是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的问题,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一套全面详细的内容。

人员管理

1.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手术及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最新指南、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等。新入职医护人员必须在入职后一个月内完成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

-每季度举办一次感染防控知识讲座,邀请感染控制专家进行授课,分享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针对不同科室的特点,开展专项培训。例如,妇产科开展剖宫产手术感染防控培训,泌尿外科开展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的感染防控培训。

2.健康管理

-所有参与手术及侵入性操作的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血常规、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确保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相关操作,进行诊断和治疗,待症状消失且经医生评估无传染性后方可重新上岗。

-对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的医护人员,应避免直接参与手术及侵入性操作,直至感染痊愈。

3.着装要求

-进入手术室及进行侵入性操作的区域,医护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手术衣、鞋套、帽子和口罩。手术衣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帽子应完全覆盖头发,口罩应正确佩戴,遮住口鼻,确保呼吸道防护效果。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应佩戴无菌手套。

-离开手术室及侵入性操作区域时,应及时更换外出服装,避免将污染物带出。

环境管理

1.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应布局合理,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各区域之间有明显的标识和分隔。限制区包括手术间、刷手间等,半限制区包括器械间、敷料间等,非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办公室等。

-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整齐,每天手术结束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地面、墙面、手术床等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器械、物品等按照消毒灭菌规范进行处理。

-定期对手术室的空气进行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检测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每周进行一次常规监测,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生感染暴发等)应增加监测频率。空气细菌菌落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洁净手术部的空气细菌菌落数应≤5CFU/(30min·直径9cm平皿)。

-手术室的通风系统应定期维护和清洁,确保通风良好。采用层流净化系统的手术室,应定期检测净化效果,保证空气洁净度。

2.侵入性操作室环境

-侵入性操作室应保持清洁、安静,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和消毒。操作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物品,如紫外线灯、消毒剂等。

-每次操作结束后,应对操作室的地面、台面、仪器设备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定期对侵入性操作室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标准与手术室相同。如发现细菌超标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物品储存环境

-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所需的物品应分类储存,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无菌物品应存放在专门的无菌物品存放间,温度和湿度应符合要求,一般温度为20℃-24℃,湿度为40%-60%。

-无菌物品应按照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并有明显的标识。定期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和质量,如发现过期、破损等情况应及时清理和更换。

-药品应按照药品储存要求进行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殊药品应单独存放,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手术器械及物品管理

1.清洗与消毒

-手术器械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去除血迹、污渍等有机物。清洗时应采用多酶清洗剂进行浸泡,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必要时可采用超声清洗等方法提高清洗效果。

-清洗后的手术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一般情况下,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方法。

-对于一些特殊的手术器械,如内镜等,应按照专门的清洗消毒规范进行处理。内镜使用后应立即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后应进行生物学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2.包装与储存

-消毒灭菌后的手术器械应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和透气性。包装应严密,防止污染。

-包装好的手术器械应注明名称、规格、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使用。

-手术器械应分类储存,无菌器械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