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下穿施工流程.docx
城市道路下穿施工流程
城市道路下穿工程旨在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与空间利用。该工程施工流程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严谨规划与精细施工。
一、施工前准备
全面勘察与资料收集
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开展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结构、岩土特性、地下水位等地质条件,为后续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关键依据。例如,若地下水位较高且土质松软,在基坑开挖时可能需采取降水与地基加固措施。
收集施工现场及周边的地下管线资料,包括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的位置、走向与埋深。通过实地探测与资料核对,明确管线分布情况,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管线造成损坏,影响城市正常运转。
调研周边建筑物的基础形式、结构特点及与施工区域的距离等信息,评估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交通疏导方案制定
鉴于城市道路下穿施工对交通影响较大,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方案要结合施工场地周边交通流量、道路状况等因素,规划临时交通路线,设置交通指示标志与信号灯。例如,在施工路段设置围挡,引导车辆绕行,并通过交通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提前向公众发布交通管制信息,提醒市民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沟通协作,取得其支持与配合,确保交通疏导方案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施工方案设计与审批
根据勘察资料与工程要求,设计详细的施工方案。方案涵盖基坑支护、结构施工、防水处理、管线迁改等关键环节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预案。例如,针对深基坑施工,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如灌注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并对支护结构进行力学计算,确保其稳定性。
将施工方案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根据审批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完善,确保施工方案符合规范要求与工程实际情况。
施工场地布置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设置材料堆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加工区、办公区与生活区等功能区域。材料堆放区要便于材料的装卸与取用,且需做好防雨、防潮与防火措施;机械设备停放区要保证场地平整坚实,满足设备停放与维护要求。
搭建临时水电设施,确保施工用水用电的供应稳定。同时,设置临时排水系统,排除施工场地内的积水,保持场地干燥,利于施工开展。
材料与设备准备
依据施工方案与进度计划,采购符合质量标准的钢材、水泥、砂石料、防水材料等建筑材料。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与试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如对钢筋进行拉伸、弯曲试验,对水泥进行凝结时间、强度等指标检测。
调配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输送泵等。在设备进场前,对设备进行全面调试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能正常运行,满足施工需求。
二、测量放线
控制点设置与复核
根据城市测量控制点,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施工测量控制点。控制点要选择在稳定、不易被破坏的位置,并做好保护措施。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对控制点进行精确测量与复核,确保控制点的坐标与高程准确无误。
施工放线
依据设计图纸与控制点,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放线。精确测放出基坑开挖边界、结构物轴线与基础位置等关键点位,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放线点位进行复核,及时纠正偏差,保证施工的准确性。例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开挖一定深度,对基坑边界进行复测,确保基坑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三、基坑开挖
基坑支护施工
根据设计方案,先进行基坑支护施工。若采用灌注桩支护,需进行桩位测量放线、钻机就位、钻孔、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在钻孔过程中,要控制好钻孔垂直度与孔径,防止出现塌孔、缩径等问题;钢筋笼安装时,要保证其位置准确,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若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需进行导墙施工、泥浆制备、成槽作业、钢筋笼吊放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导墙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为成槽作业提供导向与支撑;泥浆要具备良好的护壁性能,确保成槽过程中槽壁稳定。
降水与排水措施
当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地下水时,需采取降水措施。常用的降水方法有井点降水、管井降水等。根据地质条件与基坑规模,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案,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以下一定深度,保证基坑开挖在无水环境下进行。例如,在砂质土层中,可采用井点降水,通过埋设井点管,利用真空泵抽取地下水。
在基坑周边设置截水沟与排水沟,拦截地表水流入基坑,并将基坑内的积水及时排出。在基坑底部设置集水井,配备足够扬程与流量的排水泵,确保排水顺畅。
分层分段开挖
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分层分段开挖方式进行基坑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5米,以减少基坑边坡的暴露时间与变形。分段长度要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特点与施工工艺确定,确保施工过程中基坑的稳定性。
在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基坑边坡与基底土。采用机械开挖时,预留一定厚度的土层(一般为20-30厘米),由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