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嘿,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潼关》这首古诗词,感受一下王昌龄笔下的壮阔山河和豪情壮志。我会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带领你们走进这首诗的世界。咱们先从诗的背景讲起,再逐句分析,最后尝试自己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味。咱们一起期待,在这节课后,你们能对《潼关》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潼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
1.理解诗中“雄图”与“壮志”的内涵。
2.感悟诗歌中的豪放与悲壮交织的情感。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潼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修辞,如对比、夸张等。
3.针对难点,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会其豪情壮志,从而深入理解“雄图”与“壮志”的深刻含义。
4.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潼关的壮丽景色,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进度学习《潼关》这首古诗词。
2.辅助材料:准备与《潼关》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以及描绘潼关景色的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解析以及课后练习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步骤。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播放潼关景区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潼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潼关》这首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作?他当时为什么写这首诗?
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潼关》全文,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潼关的描绘。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效果。
三、实践活动(用时2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孤城”、“雄图”等,分享各自的理解。
2.诗歌背诵:每组挑选一位代表,背诵《潼关》中的经典句子,其他同学评价。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潼关》的意境,创作自己的诗句,分享给大家。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举例回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对“孤城”的理解。
-学生回答举例:“孤城”体现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2.举例回答:请同学们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学生回答举例:诗中通过黄河与白云、孤城与万仞山的对比,突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
3.举例回答: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整体情感的理解。
-学生回答举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对未来壮丽图景的憧憬。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2.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潼关》,你们有哪些收获?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本节课用时共计45分钟,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潼关》这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王昌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介绍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创作背景、主要作品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及其作品。
-潼关历史背景:搜集潼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等,让学生了解潼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边塞诗研究:介绍边塞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潼关》这首诗有更深入的认识。
2.拓展建议:
-阅读王昌龄的其他诗作:推荐学生阅读《出塞》、《从军行》等王昌龄的边塞诗,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作中的相似主题和情感表达。
-观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与潼关相关的纪录片,如《中国长城》等,通过视觉感受加深对潼关历史的了解。
-参观历史遗迹: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观潼关古城、长城等历史遗迹,实地感受古战场的氛围,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创作绘画作品:鼓励学生根据《潼关》的意境创作绘画作品,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