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
5.5《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6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科学之旅——制作望远镜。让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吧!??????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望远镜的结构理解:掌握望远镜的物镜、目镜以及光学原理。
2.制作过程中的测量与计算:能够准确测量和计算望远镜各部件的尺寸。
难点:
1.光学原理的抽象理解:理解望远镜是如何将远处的光线聚焦成像的。
2.制作过程中的精度控制:在组装过程中保持部件的精确度,避免误差。
解决办法:
1.对于光学原理的理解,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结合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在测量与计算方面,提供详细的步骤图和解题模板,让学生跟随步骤练习,逐步提高精度控制能力。
3.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望远镜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3.实验器材:光学望远镜套件,包括不同焦距的透镜、支架、调节螺丝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并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步骤。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望远镜原理和历史的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科学贡献。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望远镜的原理,设计问题如“望远镜是如何工作的?”“早期的望远镜有哪些类型?”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反馈和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在线资源,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远镜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望远镜发明的历史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望远镜的物镜、目镜、光学原理以及成像过程,结合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望远镜的设计和改进,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望远镜的原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望远镜的原理,掌握光学成像的基本知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望远镜历史和技术的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分析望远镜的发展对科学进步的影响。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科学杂志、在线文章和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阅读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望远镜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写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一、望远镜的基本概念
1.望远镜的定义: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处物体的光学仪器。
2.望远镜的作用:放大远处物体的视角,使其更加清晰可见。
二、望远镜的类型
1.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天体的望远镜,如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等。
2.地理望远镜:用于观察地球表面的望远镜,如地形观测望远镜、城市景观望远镜等。
三、望远镜的结构
1.物镜:望远镜的物镜是负责收集远处物体光线的部分。
2.目镜:望远镜的目镜是负责放大物镜所收集的光线,形成放大像的部分。
3.支架和调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