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自然环境(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课时“自然环境”,包括以下内容: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点,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我国不同自然环境的分布与保护。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环境的分布,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点: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自然环境类型及其特点。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难点:
1.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2.将抽象的自然环境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理解自然环境的影响。
2.采用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自然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4.结合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挂图、地球仪。
2.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材平台。
3.信息化资源:气候分布图、地形地貌图片、水文环境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模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不同自然环境的图片,如沙漠、森林、海洋等,提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这些图片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自然环境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自然环境基本概念,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以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如青藏高原的寒冷气候、长江流域的湿润气候等,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自然环境分类、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案例分析(约15分钟)
-展示实际案例,如某地区因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讨论成果。
5.实践操作(约10分钟)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如模拟穿越不同自然环境,让学生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指导:在模拟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并及时给予指导。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7.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环境保护小论文等。
-强调作业完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提交。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环保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六、知识点梳理
1.自然环境的分类
-气候环境: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影响植被分布、农业生产等。
-地形环境: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影响水流、交通、城市建设等。
-水文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影响水资源分布、航运、渔业等。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等。
2.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域性:自然环境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互联系性: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变化性:自然环境随时间、空间等因素发生变化。
-适应性: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形成生态系统。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环境:影响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旅游业等。
-地形环境:影响交通、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
-水文环境:影响水资源利用、航运、渔业等。
-生物环境:影响食品来源、医药资源、生态旅游等。
4.我国自然环境的分布
-气候环境:东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西北内陆地区为干旱气候。
-地形环境:东部地区多平原、丘陵,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