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
第21.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这首诗选自我们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它描绘了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感慨万千的情景。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以及陈子昂的豪放风格,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吧!????
核心素养目标
在本节课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诗歌的感知力,增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此外,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诗歌《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抱负的抒发。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如“幽州台”、“燕然未勒归无计”等,体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对仗、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对唐代历史和诗人情感的理解存在难度。
-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尤其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句子,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感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在讲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悠悠”和“涕下”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登幽州台歌》选段,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注释和作者简介。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幽州台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陈子昂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的原文、翻译和解析,以及相关的诗歌背景知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室中划分出讨论区,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古时候的烽火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幽州台歌》就与这样的地方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陈子昂在台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回顾旧知: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过很多古诗,比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边塞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我会为大家朗读《登幽州台歌》的全文,让大家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我会详细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运用和表达技巧。
-举例说明: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我们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他的这种情感。
-互动探究: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思考并讨论。比如,“幽州台”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
3.学生活动(约10分钟)
-学生朗读:请同学们跟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表达技巧,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悠悠”、“怆然”等。
-教师指导: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给予及时的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5.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仿写一首边塞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找有关陈子昂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6.总结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意象运用和表达技巧。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应用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中。
-学生反思:请同学们思考,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他们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