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x
研究报告
PAGE
1-
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一、总则
1.编制依据
(1)本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还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规范》等行政规章。此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以及行业规范也是编制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体到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编制依据还包括了《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事故池工程设计规范》等。这些规范对事故池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评价范围、评价方法、环境保护措施等。同时,考虑到事故池工程可能涉及的特殊环境要素,如海洋、湿地等,因此,《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也是重要的编制依据。
(3)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和标准外,编制依据还包括了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环境功能区划等。这些文件为评价报告提供了具体的地域环境背景信息,有助于评估事故池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此外,评价报告还参考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文献,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评价范围
(1)本评价范围涵盖了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所在地的地理范围,包括工程周边的陆地和水域区域。陆地范围包括工程用地、周边居民区、农田以及自然保护地等,水域范围则包括事故池周边的海洋、河流和湖泊等。评价范围的上限通常为工程影响范围内的最大距离,下限则根据工程特点和周边环境敏感程度确定。
(2)在评价时间尺度上,本评价范围包括施工期、试运行期和运营期。施工期主要关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试运行期则针对工程试运行期间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运营期则关注工程长期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考虑到事故池工程可能存在的潜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还应包括一定时期内的环境影响预测。
(3)在评价内容上,本评价范围覆盖了大气、水、声、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工程周边的空气质量和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涵盖工程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质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水文变化等方面。声环境影响评价则应关注工程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也应纳入评价范围,以评估工程可能对土壤质量造成的污染。
3.评价标准
(1)本评价标准的选取遵循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主要参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为评价提供了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水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和《海洋水质标准》等,这些标准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质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包括污染物浓度限值和水质类别要求。同时,还参考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对废水排放进行评价。
(3)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区域和场所的噪声限值,包括昼间和夜间噪声水平。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主要参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等,这些标准对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此外,对于环境风险评价,还参考了《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标准,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建设项目概况
1.工程概况
(1)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位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新港区,旨在提高港口的安全防护能力,减少事故发生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该工程主要由事故池本体、围堰、排水系统、监测设施等组成。事故池本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腐蚀、耐久性强的特点。围堰则用于防止事故物质外泄,同时便于事故物质的收集和处理。
(2)工程设计规模为:事故池容积为10万立方米,能够容纳一定规模的船舶事故泄漏物质。排水系统设计为雨水和事故物质分离排放,确保事故物质不会直接排入水体,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监测设施包括水质监测站、大气监测站和土壤监测站,用于实时监测事故池周边的环境状况。
(3)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自立项以来,已完成了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招标等工作。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预计建设周期为2年。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新港区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事故发生时的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工程还将对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2.建设地点及环境现状
(1)大连新港事故池工程位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新港区,该区域地处黄海沿岸,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新港区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网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工程所在地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有利于事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