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属材料的室温拉伸试验已修改.ppt

发布:2025-04-10约2.11万字共2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断后伸长率A的测定定义: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u-L0)与原始标距(L0)之比的百分率。对于比例试样,若比例系数k不为5.65,符号A应附以下标注说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11.3。对于非比例试样,符号A应附以下标注说明所使用的原始标距,以毫米(mm)表示,例如A80mm。测定方法:1.手工测定法 2.图解方法1.手工测定法试验前,在试样的平行长度上居中部位标记试样标距L0,在标距内标出N个等分间隔。测定A时应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测定试样断后标距。1.手工测定法应使用分辨力足够的量具或测量装置测定断后伸长量 (Lu-L0),并准度到±0.25mm。(游标卡尺、千分尺)若试样断裂处距离最近标距标记的距离≥1/3L0时,或者断后伸长率率大于或等于规定的最小值时,直接测量两标记间的距离即为Lu。若试样断裂处是在标距的两标点间,但距离最近标距标记的距离<1/3L0时,则完全可采用“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见后图a、b所示。在较长段上,从断口处O起取基本短段的格数,得到B点;所余BD格数若为偶数,则取其一半,得到C点。那么移位后的Lu为:Lu=AO+OB+2BC在较长段上,从断口处O起取基本短段的格数,得到B点;所余BD格数若为奇数,则分别取其加1和减1的一半,得到C1和C2点。那么移位后的Lu为:Lu=AO+OB+BC1+BC2手工测定法之移位法2.图解方法可以用自动测试系统或装置测定断后伸长率。当断后伸长率小于5%时,采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当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5%时,采用不低于2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引伸计应具有高的动态响应和频带宽度。引伸计标距应等于试样标距(即Le=L0)。断裂位置处于引伸计标距范围内方为有效:但如测定断后伸长率等于或大于规定最小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首先测量断裂时的总延伸,然后扣除弹性延伸部分,剩余的塑性延伸部分(非比例延伸部分)作为断后的伸长,扣除的方法见下图。用引伸计得到的力-延伸线图断后延伸率A的测定3.断后伸长率在5%以下的材料A的测定对于低延性材料,有些材料的断后伸长率的测定用通常的方法难以做到准确,所以用附录G提供的特殊方法:试验前在平行长度的一端处作一很小的标记。使用调节到标距的分规,以此标记为圆心划一圆弧。拉断后,将断裂的试样置于一装置上,最好借助螺丝施加轴向力,以使其在测量时牢固地对接在一起。以原圆心为圆心,以相同的半径划第二个圆弧。用工具显微境或其他合适的仪器测量两个圆弧之间的距离即为断后伸长,准确到士0.02mm。为使划线清晰可见,试验前涂上一层染料。为防万一,在试样上标记原始标距。一旦测试系统出了故障,还可以用人工测量断后伸长率。被替代GB/T228-2002国家标准中的失误GB/T228–2002标准中规定,原始标距L0应准确到±1%,断后标距Lu应准确到±0.25mm,L0与Lu两个量相关,且相关系数接近1。如果L0=50mm可相差到0.5mm与Lu应准确到±0.25mm矛盾GB/T228–2002等效采用ISO6892:1998(E),ISO6892的11.1中规定断后伸长(Lu-L0)的测量应准确到±0.25mmISO/FDIS6892的20.1中规定断后伸长(Lu-L0)的测量应准确到±0.25mm计算公式:原始横截面积与断后最小横截面积之差除以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率。断面收缩率Z的测定Su—试样拉断后断裂处的最小横截面积(mm2);S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mm2)。由于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横截面形状的复杂性,因此,3mm直径以下试样、弧形横截面试样、薄板试样、环形横截面和多边形横截面试样不测其断面收缩率。拉断后将试样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缩颈处最小横截面并不一定为圆形横截面形状,测定方法的基础是建立在假定为圆形横截面形状上。断后最小横截面积的测定应准确到±2%以内。在缩颈最小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测量直径,取其平均值计算横截面积,必要时将断裂部分在断裂处对接在一起后进行测量。1.圆形横截面试样Z的测定2.矩形横截面试样Z的测定拉断后将试样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测定试样断后最小横截面积的方法,是基于一种假设模型并作近似处理,即假定矩形横截面四个边为抛物线型,它的等效横截面积粗略近似为:Su=aubu 式中au和bu分别为断裂后缩颈处最小厚度和最大宽度。断后最小横截面积的测定应准确到±2%以内。必要时将断裂部分在断裂处对接在一起后进行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