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一、《打包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docx
第16课一、《打包演示文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打包演示文稿》,属于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打包演示文稿,以便在不同的设备上顺利播放。这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演示文稿制作的掌握,并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演示文稿进行打包,确保信息在不同平台上的兼容性和可访问性。
2.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学会在打包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和版权。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演示文稿打包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包括选择正确的打包选项、设置打包参数等。
②学会打包后演示文稿的保存和传输方法,确保演示文稿在不同设备上的播放效果。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掌握打包演示文稿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格式兼容性问题、外部链接失效等,并能进行相应的解决。
②在打包过程中,如何确保演示文稿中的多媒体元素(如图像、音频、视频等)能够正确打包并保持原有的质量和效果。
③培养学生对演示文稿打包后的质量和安全性的评估能力,包括检查打包后的演示文稿是否完整、链接是否有效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打包演示文稿相关的操作步骤图片、演示文稿打包前后的对比视频,以及相关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打包过程。
3.实验器材:准备好计算机设备,确保每台计算机都安装了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如MicrosoftPowerPoint或WPS演示,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同时,确保实验操作台整洁,方便学生进行打包演示文稿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打包演示文稿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制作演示文稿时遇到过需要打包的情况吗?打包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打包后的演示文稿在不同设备上成功播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打包演示文稿的魅力或实用性。
简短介绍打包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打包演示文稿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打包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打包演示文稿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目的和适用场景。
详细介绍演示文稿的组成部分,如幻灯片、图表、图片、音频等,并解释这些元素在打包过程中的重要性。
3.打包演示文稿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打包演示文稿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打包演示文稿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在不同设备上播放的演示文稿、需要在网络上共享的演示文稿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打包前的准备工作和打包后的效果,让学生全面了解打包演示文稿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打包演示文稿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根据不同需求调整打包设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打包演示文稿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确保打包后的演示文稿在不同设备上都能正常播放?”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打包演示文稿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打包演示文稿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打包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打包演示文稿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打包演示文稿。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打包一个演示文稿,并思考如何优化打包设置,以提高演示文稿在不同设备上的播放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演示文稿制作技巧与应用》一书,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的最佳实践和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