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权威猜押03中国近代史(晚清至新中国成立)·选择题(试卷+解析).docx
PAGE2/NUMPAGES21
猜押03中国近代史(晚清至新中国成立)
考点
5年考情
押题依据
中华文明起源至隋唐时期
2024年
T6·鸦片战争后的经济
T7·国民大革命
T8·解放战争
从近5年江苏高考题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的占比内容在减少并且稳定在3题,考察内容跨度大,预测2025年仍为考查的重点内容。
文字情境相对更多,主要注重经济结构与社会变迁、社会性质的演变与救国道路探索几方面。结合近5年高考题,可以预测2025年高考第6-8题中,经济为必考题,国民大革命的考的可能性同样很大。
2025年新高考历史新结构体系下,选择题的考查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历史解释的把控力同样重要;以情境为抓手,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引导考生思考;题目更加注重细节,内容相对固定,试题容量没有变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更深入。区分清楚考查内容,对选项进行定点排查,从纲要再结合选必内容,能够较好解决问题。
2023年
T6·一战时外国对华商品输出
T7·国民大革命
T8·中共七大
2022年
T6·晚清列强经济侵略影响
T7·辛亥革命影响
T8·抗战时期苏区的经济建设
2021年
T6·晚清社会观念变化(报纸)
T7·晚清社会观念变化(体育)
T8·晚清地方经济发展(江西景德镇)
T9·国民大革命
2020年
T6·鸦片战争后的经济
T7·甲午中日战争(申报)
T8·晚清光绪帝之死(史料)
T9·国共第一次合作
T10·农村革命政权
T11·抗日战争
预测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2025·江苏常州期末·6)1836年,太常寺卿许乃济上奏:“今若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各自不禁而绝。”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官员也认为,“由此实力遵行,递年可免中国千万余金之漏卮”。材料折射了()
A.鸦片毒害尚未引起关注 B.官员被英国远征军收买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官员渎职加深统治危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内地之种日多……外洋之来自然不禁而绝”“由此实力遵行,递年可免中国千万余金之漏卮”可知,许乃济和邓廷桢等官员认为,如果内地允许种植罂粟,那么外国鸦片就会减少,从而减少白银外流,故选C项;据材料“迨至无利可牟”“可免中国千万余金之漏卮”及所学可知,鸦片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起了关注,排除A项;1836年是鸦片战争前,英国远征军尚未进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中官员主张“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是为了减少外国鸦片进入中国,减少白银外流,不是官员渎职,排除D项。
2.(2025·江苏镇江监测·6)1851年,曾国藩向皇帝上奏折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米仅得银两五钱。”“持米以售钱,则米价苦贱而民怨;持钱以易银,则银价苦昂而民怨。”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 B.长期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政府加重赋税激化矛盾 D.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贸易等掠夺大量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内白银稀缺导致银贵钱贱,从而使以铜钱计量的米价在换算成白银后看似变低,故选D项;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与题干时间1851年不符,排除A项;按常理长期战争破坏农业生产会让粮食少,米价该涨,但题干里米价是“贱”的,所以不是长期战争破坏农业生产造成了这种米价低和银钱问题,排除B项;政府加重赋税只是增加了百姓交税负担和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改变市场上白银和铜钱的数量,所以与银贵钱贱及米价在银钱换算下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
3.(新考法)(2025·河北省级联考模拟·7)《海国图志》刊行后,没有引起国人重视,甚至遭受冷落,其传播缓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1860年),约有7年的时间《海国图志》处于刊刻的空窗期。这反映出()
A.强国御侮尚未产生共鸣 B.中国印刷技术较为落后
C.清廷极力维护宗藩秩序 D.西方近代科技受到冷落
【答案】A
【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旨在让国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以实现强国御侮,但它刊行后却没有引起国人重视,传播缓慢,甚至出现刊刻空窗期,这充分说明当时强国御侮的主张还没有在国人中产生共鸣,很多人依然没有认识到学习西方、抵御外侮的重要性,故选A项;题干中仅仅描述了《海国图志》传播缓慢以及存在刊刻空窗期等情况,并没有同时期其他书籍的销售情况,也没有关于印刷技术的介绍,所以不能仅仅因为这本书传播不顺利,就推断出中国印刷技术较为落后,排除B项;清廷维护宗藩秩序主要体现在处理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上,强调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而题干主要围绕《海国图志》的传播情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