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x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施及相关作业活动的管理。
3.职责分工
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修订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组织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和登记建档。
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安全措施。
负责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的组织工作。
生产部门
负责本部门重大危险源的日常安全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检查等工作。
及时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
技术部门
提供重大危险源安全技术支持,协助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参与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
其他部门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与重大危险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1.辨识依据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公司生产工艺特点、设备设施状况等,对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电梯、起重机械等。
2.辨识方法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方法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3.评估周期
重大危险源每[X]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当发生重大变化(如工艺变更、设备更新、周边环境改变等)时,应及时进行专项评估。
4.评估内容
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位置、规模、危险特性等。
安全设施的配备及运行情况,如消防设施、监控系统、安全联锁装置等。
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应急救援等。
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及后果分析。
现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5.评估报告
评估工作完成后,应编制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评估依据、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结果、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等。评估报告经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存档,并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三、重大危险源分级与登记建档
1.分级标准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程度,按照国家标准将重大危险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分级指标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临界量比值、危险化学品的毒性等。
2.登记建档内容
重大危险源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地址、所属单位、联系人及电话等。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报告。
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及应急预案。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
重大危险源相关的安全设施、设备台账。
3.档案管理
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由安全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应妥善保存,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档案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
1.安全设施配备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在重大危险源场所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火、防爆、防毒、防雷、防静电等设施。
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测设备,如气体检测仪、压力传感器、温度监测仪等,对重大危险源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2.监控系统建设
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数据实时传输。监控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预警等功能。
在重大危险源场所设置视频监控装置,对作业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3.日常巡检
生产部门应安排专人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日常巡检,检查安全设施的运行情况、设备的运行参数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巡检人员应做好巡检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巡检时间、巡检部位、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4.定期检测检验
按照规定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检验,确保其性能完好。
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5.预警与应急处置
监控系统应设置预警阈值,当重大危险源的运行参数超过预警值时,系统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接到预警信号后,相关人员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停止作业、疏散人员、启动应急预案等,确保事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五、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1.操作规程
针对重大危险源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操作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程应经技术部门审核、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2.人员培训
对涉及重大危险源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措施等。
培训应定期进行,确保员工熟悉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后应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