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的调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docx
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与课本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章节内容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燃烧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探究燃烧条件,强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燃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②掌握不同燃料燃烧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燃烧条件来调控燃烧过程。
③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区分燃烧的三个条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如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
②掌握燃烧调控的方法,包括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影响燃烧速率和燃烧效率。
③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燃烧匙、燃烧瓶、温度计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在线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燃烧条件的相关视频资料、实验操作步骤的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火灾现场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关注。
2.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燃烧有哪些条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全使用燃烧,防止火灾的发生?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燃烧的三个条件:
-讲解可燃物:展示不同可燃物(木材、纸张、煤炭等)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可燃物的特点。
-讲解助燃物:展示氧气、二氧化碳等助燃物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助燃物的概念。
-讲解温度:讲解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强调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燃料燃烧的调控:
-讲解燃烧速率和燃烧效率:展示不同燃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速率和效率,引导学生理解燃烧速率和燃烧效率的关系。
-讲解燃烧调控的方法:讲解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来影响燃烧过程,如控制氧气浓度、调整燃料与氧气的比例等。
3.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展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展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原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巩固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安全使用燃烧,防止火灾的发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2.提问:燃烧速率和燃烧效率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调控燃烧条件来提高燃烧效率?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2.互动问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让学生思考: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2.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燃烧,减少能源浪费。
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学生了解并区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如木材、煤炭、纸张等的燃烧现象。
-学生掌握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的基本原理。
2.能力提升:
-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够仔细观察燃烧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亲自动手进行燃烧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