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11T 831-2025.docx
ICS65.020.40
CCSB6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831—2025代替DB11/T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monitoringandcontrollingof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
2025-04-01发布2025-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11/T831—2025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 1
5发生区类型划分 1
6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1
7虫情监测 2
8预测预报 3
9防治策略 3
10绿色防控措施 4
11防治效果评价 5
附录A(资料性)油松毛虫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 6
附录B(规范性)油松毛虫发生区类型划分依据 7
附录C(规范性)油松毛虫踏查记录表 8
附录D(规范性)油松毛虫幼虫上树期调查记录表 9
附录E(规范性)油松毛虫越冬基数调查记录表 10
附录F(规范性)油松毛虫蛹期调查记录表 11
附录G(规范性)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 12
附录H(资料性)油松毛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使用方法 13
附录I(规范性)油松毛虫卵期调查记录表 14
附录J(资料性)油松毛虫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15
附录K(规范性)油松毛虫发生期预测式 16
附录L(资料性)油松毛虫各虫态历期表 17
附录M(规范性)油松毛虫发生范围预测式 18
附录N(资料性)油松毛虫主要天敌名录 19
附录O(资料性)松毛虫赤眼蜂释放量 20
附录P(资料性)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量 21
附录Q(资料性)植物源制剂及其参考用量 22
附录R(资料性)化学农药及其参考用量 23
附录S(资料性)油松毛虫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 24
附录T(规范性)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计算公式 25
参考文献 26
II
DB11/T831—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831—2011《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与DB11/T831—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线路踏查、幼虫期调查、蛹期调查、成虫期调查、卵期调查等相关内容(见7.1、7.2.2、
7.2.3、7.2.4、7.2.5,2011年版的7.1、7.2.2、7.2.3、7.2.4、7.2.5);
b)更改了阻隔法防治相关内容(见10.2.2,2011年版的10.2.8、10.2.8.1);
c)删除了毒绳环法及其相关内容(见2011年版的10.2.8.2);
d)删除了毒环法及其相关内容(见2011年版的10.2.8.3)。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中捷四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彦平、仇兰芬、李广、崔国卿、袁菲、郭蕾、仲丽、马燕、杨丝涵、李继磊、米莹、马润国、解晓军、李小红。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1年首次发布为DB11/T831—2011;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DB11/T831—2025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松毛虫的发生区类型划分、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策略、绿色防控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油松毛虫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