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已结束,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对于“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学术界和实践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但针对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特点与目标的绩效评价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如何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实际成效,以及如何通过绩效评价推动高校持续改进和提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深入剖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准确反映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实际成效,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其次,绩效评价结果可作为高校自我诊断、持续改进的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最后,本课题的研究还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价值,通过深入探索“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方法论,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理论体系;二是实践价值,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绩效评价工具和方法;三是政策价值,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构建一套符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对全国范围内参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进行绩效评价;三是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和提升“双一流”建设绩效的政策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参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梳理和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二是基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运用;三是对全国范围内参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评价结果;四是基于评价结果,深入剖析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和提升绩效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遵循“理论梳理—体系构建—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梳理国内外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其次,基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然后,运用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全国范围内参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和提升绩效的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数据分析法等。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高校的绩效评价实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符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考虑了高校的共性特征,又充分考虑了不同高校的个性差异;二是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提出了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改进和提升“双一流”建设绩效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略写)
1、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包括丰富的文献资料、典型案例、专家团队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等。
2、保障条件
本课题的保障条件包括充足的经费支持、先进的研究设备、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专业的研究团队等。
3、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包括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绩效评价与分析以及政策建议提出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课题评审意见:
本课题针对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展现出了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目标明确且具体,研究方法科学严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规范,确保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