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考试练习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发布:2025-04-04约6.98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考试练习题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袅娜(nuó)煤屑(xuè)参差(cī)敛裾(jū)

B.颤动(chàn)酣眠(hān)踱步(duó)梵婀玲(fàn)

C.霎时(chà)弥望(mí)斑驳(bó)幽僻(pì)

D.倩影(qiàn)羞涩(sè)蓊郁(wěng)媛女(yuán)

答案:B

解析:A项,“煤屑”的“屑”应读“xiè”;C项,“霎时”的“霎”应读“shà”;D项,“媛女”的“媛”应读“y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嬉游座落没精打采妖童媛女

B.斑驳渺茫梳梳落落平平仄仄

C.幽僻风姿恍然大悟急不暇择

D.掂记淅沥视同至宝揠苗助长

答案:C

解析:A项,“座落”应为“坐落”;B项,“梳梳落落”应为“疏疏落落”;D项,“掂记”应为“惦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②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______的。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______在荷叶上。

A.洗风味画

B.浸韵味印

C.洗韵味印

D.浸风味画

答案:D

解析:“浸”更能体现出叶子和花被牛乳包裹的状态,比“洗”更合适,所以①选“浸”;“风味”强调事物的特色和趣味,“韵味”侧重于含蓄的意味,这里用“风味”更能体现出小睡的别样趣味,所以②选“风味”;“画”字更能生动地表现出杨柳倩影的美感和艺术感,比“印”更形象,所以③选“画”。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答案:B

解析:A项,冒号应改为破折号,这里破折号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C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分号使用不当,前后不是并列关系,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否定不当,“防止”和“不再”表意重复,应删去“不”;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B.《故都的秋》的作者是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C.《囚绿记》的作者是陆蠡,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答案:无错误选项。

解析:以上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十分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秋景的赞美之情。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翔”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雄鹰在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水中游动的矫健姿态。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答案:C

解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字写出了雄鹰在空中迅猛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姿态,“鱼儿在水中游动”表述不准确,这里强调的是鱼儿在水中轻快、自由的状态,仿佛在空中飞翔一样,所以C项理解有误。

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