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信息来源:市经信委经济运行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关 闭】
2010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多变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克难奋进,奋力拼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实现了“两大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1.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1.9%)、两个翻番(工业总量两年翻番、工业投资两年翻番)、两个国牌(我市被国家工信部命名为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三个千亿(汽车产业过千亿、县域工业过千亿、高新区工业过千亿)”的历史性大跨越,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2298.81亿元,同比增长55.4%,增速比2009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经济三年翻番目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再次超越宜昌,位居全省第二。实现工业增加值681.37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1.1%,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9%,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9.61亿元,同比增长62.36%;实现利润118.41亿元,同比增长92.32%;实现税金70.24亿元,同比增长31.86%;产销率达到97.7%,产销衔接良好。
2、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显现。我市工业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能源电力等为支柱的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10年,汽车、食品、纺织、能源、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六大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162.66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94%。其中,
汽车产业实现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4.26亿元,同比增长50.14%,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成为我市第一个过千亿元的产业;
食品产业实现产值416.66亿元,同比增长52.4%,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8.1%;
纺织产业实现产值233.79亿元,同比增长63.99%,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0.2%;
化工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7.3亿元,同比增长68.41%,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28;
建材冶金产业实现产值176.15亿元,同比增长95.11%,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66%;
能源电力产业实现产值94.5亿元(不含襄阳供电公司数据),同比增长21.12%,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5.4%。此外,
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实现总产值162.61亿元,同比增长36.22%,总量仅次于武汉市,居全省第二位;
三线军工板块快速增长,实现总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52%。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我市轻工业“轻”,重工业“重”的不合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全市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4.98亿元,同比增长23.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56.39亿元,同比增长27.9%,我市轻重工业结构比由“十五”末的25:75调整为33:67。
3、县域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多极增长的区域发展格局日益巩固。县域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2010年纳入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121.36亿元,同比增长7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7.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幅保持在50%以上,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8.8%,比“十五”末提高了20.8个百分点。7个县(市)区中,枣阳、襄州、谷城等3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264.4亿元、214.6亿元、20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9%、65.3%、59.7%,改写了我市没有200亿元县(市)的历史;老河口、宜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81.93亿元、16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7%、68.1%;南漳、保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达到57.87亿元、3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1%、112.7%。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5.83亿元,同比增长37.5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29个百分点。7个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