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灵丘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2011-4-26).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年灵丘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接“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右玉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一、2010年度主要工作
(一)集中投放扶贫资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
2010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全县12个乡镇58个项目村,项目总投资3601.87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8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13.8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673.998万元(其中晋北农业75万元,国土资源局土地治理资金1074.2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80万元,交通局道路建设资金152.5万元,农业局农资资金42.298万元,畜牧局圈舍、草地建设资金50万元。县政府惠农资金用于林业建设资金130万元)。项目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种草养畜、旱作节水、经济林建设等。目前已有53个项目竣工,共完成护村护地坝21555米,新修渠道5100米,新建便民桥2座,通村水泥路2150米,水利配套工程3处,共埋设水管6100米。剩余5个经济林建设项目已完成整地挖坑2170亩,其中已栽植1250亩。
(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进行扶贫移民
2010年省下达移民搬迁计划1000人。我们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充分照顾贫困群众意愿,采取分散安置的方式自愿搬迁,自找安置地,按国家标准补助建房资金,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到目前已购买旧房入住的69户247人,自建房完成主体工程的51户211人,已联系好接收村的174户542人。
(三)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着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教育扶贫
一是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省扶贫办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572人,我们采取积极联系用工企业与培训基地合作等方式。开展了电子技术与应用、电焊工技术的培训,共举办长期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300人,短期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272人。二是资助贫困学生,按照省扶贫办的安排,联合科教部门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择优扶贫的原则,研究确定了6名大学生,28名高中生作为拟资助对象,完成了认定申报工作。
(四)积极承担试点任务,保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保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索根生任组长,扶贫、民政、财政、统计、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灵丘县“两项衔接”工作领导组;制定了《灵丘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召开了由各乡镇乡镇长、分管民政与扶贫的人员参加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培训会议;通过印制宣传资料、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宣传相关政策,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各乡镇也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领导组和村级评议小组。县扶贫办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乡镇检查指导工作进展情况。现在“两项制度”衔接的入户调查、审核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完成4.5万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录入、上报工作。
(五)科学编制整体规划,完成片区开发前期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我县新阶段片区扶贫开发任务如期完成,我们结合县情实际,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深入细致调研,科学合理布局,制定了县域片区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基本特征相同的划分要求,将全县12个乡镇划分为南山片、平川片、北山片三大片区。按照产业类型,划分为干果经济林(核桃、仁用杏)、蔬菜(日光温室、露地蔬菜)、小杂粮(苦荞种植)三大主导产业。在规划区域内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方式的片区扶贫开发,扶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完善生产、加工、营销环节,形成具有产业化体系的发展格局。围绕产业开发,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尤其是大力开展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基本达到每个贫困村都培育一项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掌握一至两项农业产业开发实用技术,使本县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力争在下一个十年期间实施片区开发区域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目标。
二、主要工作措施与做法
(一)学习“右玉精神”,转变工作作风
我单位及时召开了“认真学习右玉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 成立了领导机构, 制定了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措施,有效推动了活动的开展。一是“真心学”。以此明确学习“右玉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和形象标准。二是“虚心听”。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三是“实心改”。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