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申报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优路径研究.docx

发布:2025-04-10约8.71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优路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

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着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无法与该课程充分融合,通识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河北医科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虽涵盖内容丰富,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实现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融合。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任课老师多为辅导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更多地进行经验教学,而非专业知识传授。此外,由于非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奖励机制不够,导致任课老师积极性缺乏。

课程重视不够:学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够,归属不一,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缺乏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问题:教学内容存在技巧性趋向,以课堂讲授、咨询为主,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开设不广泛,不能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二)选题意义

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就业政策和形势的讲解,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例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民族利益、国家前途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认识到自我认识是职业决策的首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搭起桥梁。

(三)研究价值

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例如,当前国内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估层面存在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优化课程设置。

提升教学效果:对任课教师而言,有利于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质量监控功能、修正选拔功能、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专研课程学习,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以促进个体全面综合发展。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科学化、结果导向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可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综合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持续职业发展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培养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指导。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在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并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研究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全程化课程教学改革,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学始终,分阶段进行教学。大学一年级讲授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职业发展阶段特点;毕业年级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求职过程指导和职业适应建议。

分级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大二、大三阶段以树立生涯意识、未来职业规划与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每一名大学生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面对面指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书面测试形式,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注重提高教学实效,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现实职场。

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力量,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由聘用和兼职两部分构成,聘用教师从学校相关学院专业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从学校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学生辅导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主管研究生的副书记及研究生秘书中选聘,亦在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中选聘。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教师应具备教育、心理、法律、社会、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正确把握就业政策、就业形势。

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