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电力行业分析报告.docx

发布:2025-04-09约7.88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电力行业分析汇报

一、行业发展概况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加紧电力建设,增长电力供应是当务之急。为此,电力工业首先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以处理电力建设短缺的矛盾。1981年,山东龙口电厂动工建设,首开中央与地方合资建设电站的先河。1987年,国务院又提出了有关电力体制改革的"二十字方针",即“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再加上“因地、因网制宜”,形成了完整的集资办电、多渠道筹资办电。1984年,我国第一种运用外资兴建的大型水电站——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动工建设,由日我司中标承包。该电站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作“鲁布革冲击波”。从1985年开始,国务院陆续设置了华能国际(有关,行情)电力开发企业等一批电力企业,以加大运用外资的力度。

新政策极大地增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年投产容量完毕了500万千瓦、800万千瓦、1500万千瓦三个跳跃,促成了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连跨三大步:1987年超过1亿千瓦,1995年超过2亿千瓦,超过3亿千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从1996年开始,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实现平衡,结束了拉闸限电的局面。至底,全国年发电量到达14839千瓦时,装机总容量为3.386亿千瓦,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分别比1978年终的2566亿千瓦时和5712万千瓦增长了近6倍。

在大力开展电源建设的同步,我国的电网建设也迅速发展。究竟,全国已形成了7个跨省电网和5个独立的省电网。7个跨省电网中,有6个已形成以500千伏为主干、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为高压配电的电网构造。“西电东送”战略实行以来,已初步形成了北、中、南三条通道。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能力到达370万千瓦,蒙电东送能力到达109万千瓦。以三峡工程为契机,并以三峡电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联网,川渝电网与华中电网联网,华东与福建联网工程建成投运,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实现交流互联。全国电网互联的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基本上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

与此同步,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电网建设与改造获得明显进展。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城镇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镇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由国家电力企业组织实行。投入资金2600多亿元,改造了269个城网和2500多种农网。通过改造,都市电价平均每千瓦时减少5分钱,减轻顾客承担400亿元;农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减少1角3分钱,减轻农民承担350亿元,处理了2500多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在规模不停扩大的同步,我国电力工业的质量也不停提高。水电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火电构造得到优化。加紧水电建设,中国长江、黄河以及其他大江大河中上游梯级开发,新的大中型水电站成批投产,变化了水火电的比例。淘汰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单机容量8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已投入运行。90万千瓦火电机组正在建设中。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将采用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核电建设已经起步,并形成300多万千瓦的生产能力。风力发电也形成40万千瓦左右的规模。地热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获得进展。

在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50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掌握了紧凑型输电关键技术;研制开发的220千伏、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已投入运行;所有跨省电网和省电网实行了在线监控,使用了多种高级应用软件,在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和系统仿真技术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电力系统分析到达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电源科技方面我国已掌握了大型火电厂的设计、施工及运行技术;已经形成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和5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在坝工技术方面,研究开发了200米坝高的筑坝成套技术和多项坝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我国在高坝筑坝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不停得以深化。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能源部的成立。同年成立中电联,加强行业协会自律服务功能。1997年,国家电力企业成立,是电力体制的重大改革。1998年3月撤销了电力部。此后,国家电力企业提出“四步走”的改革安排,制定了“控股型、经营型、现代化、集团化管理的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的总体战略设想,积极稳妥地走上了实体化经营的道路,扎扎实实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探索。2月,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要遵照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进电力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体制。国家电力企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