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五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doc
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五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摘要】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在儿童时期少见,但临床表现多样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我国目前尚无儿童AAV诊断与治疗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制定此共识,以指导我国儿童AAV诊断与治疗。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儿童AAV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此,该共识绝大多数借鉴成人资料以及儿童相关总结,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AAV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诊断及治疗作出建议。儿童AAV临床表现多样,在治疗前需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对严重、活动性患者推荐CD20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严重、非活动性患者推荐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诊断、规
范个体化治疗、长期管理,是提高AAV长期缓解及生存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血管炎;诊断;治疗;共识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vasculitis,AAV)是一组寡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GPA;既往称
为韦格纳肉芽肿)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
withpolyangiitis,EGPA;既往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1-3]。AAV主
要累及中小血管并以多器官系统受累为临床特征,其中呼吸道和肾脏为最常累及
的器官。儿童时期发病的AAV少见,且以MPA和GPA为主[1-3]。儿童AAV起
病突然,临床表现多样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病情评估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儿童AAV发病率较低,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儿童AAV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此,本共识绝大多数借鉴成人资料以及儿童相关总结,借鉴2019年欧洲儿科风湿病学组织(pediatricRheumatologyinEurope,SHARE)倡议和2021年儿童关节炎和风湿病研究联盟(ChildhoodArthritisandRheumatologyResearchAlliance,CARRA)并结合我
国实际情况形成本次专家共识。
1流行病学
AAV发病率及类型因人种和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与儿童相比,成人AAV更为常见,欧洲报道最常见的成人AAV是GPA,其次是MPA和EGPA,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总发病率从(13.0~20.0)/100万不等;亚洲人群AAV中MPA发病率明显高于GPA,但总体年发病率与欧洲人群相似[1]。高纬度地区GPA
高于低纬度地区。
儿童AAV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以女性多见,发病高峰期和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12~14岁,日本儿童AAV的估计患病率为(3.41~4.28)/100万[2]。法国儿童AAV的年发病率为0.5/100万[3];瑞典南部儿童GPA和MPA的年发病
率均为1.4/100万,而EGPA年发病率为0.4/100万[4]。
2病因
目前AAV病因尚不清楚,普遍认为与感染、环境因素、药物、遗传易感性及
免疫功能失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葡萄球菌(尤其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分枝杆菌、结核感染、
立克次体、巨细胞病毒、EB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均可能诱发AAV。
环境因素与AAV存在明显关联性。纬度升高和紫外线照射减少与GPA和EGPA发病率上升有关。25-羟维生素D减少或缺乏,职业性质或环境污染等暴露于
二氧化硅或石棉环境、汞污染等均与AAV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5]。
另外,药物与遗传背景可能同样参与AAV的发病。已证实可诱发AAV的药物包括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卡比马唑、甲巯咪唑、苄硫尿嘧啶等)、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等)、抗菌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呋喃妥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等[6]。遗传背景与A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