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_T 2392-2023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docx
ICS65.020.20CCSB30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392—2023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
2023-03-07发布2023-06-06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392—2023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病原物接种体 2
5鉴定方法 2
6病害调查 2
7抗性评价 3
附录A(资料性)小麦茎基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 5
DB41/T2392—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飞、张国彦、宋玉立、杨共强、冯超红、王俊美、张少伟、白磊、金建猛、李世民、林艳丽、石丽芬、刘娟娟、石瑞杰、韩自行。
DB41/T2392—2023
1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茎基腐病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害调查及抗性评价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野生小麦和小麦近缘种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小麦茎基腐病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黄色镰孢(F.culmorum)引起(我国黄淮海麦区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孢)。病菌侵染后,苗期发病叶鞘变褐,分蘖减少,植株矮弱,成株期发病茎基部1~3节变褐,严重时形成枯白穗。
3.2
接种体
通过人工培养能够侵染寄主植物引起病害的病原培养物。3.3
病情指数
衡量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1):
×100..................
式中:
DI——病情指数;
i——病级数(0~n);
Xi——i级的单元数;
Si——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max——严重度的最高级值。3.4
相对病情指数
鉴定品种与对照品种病情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2):
RDI=DIiv/DIcv..........................(2)
式中:
RDI——相对病情指数;
DB41/T2392—2023
2
DIcv——对照品种(Controlvarieties)的病情指数;
DIiv——鉴定品种(Identificationvarieties)的病情指数。
4病原物接种体
4.1病原物的获取
组织分离得到的病原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禾谷镰孢,进行致病力测定后选择强致病力菌株。也可选择保存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假禾谷镰孢强致病力标准菌株14LY24-2或WZ-8A(保藏编号分别为CGMCC3.20319和ACCC38068)作为接种体培养的病原菌。
4.2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接种菌株活化后,在PDA培养基平板上25℃培养7d,用直径为0.5cm打孔器把菌块均匀打碎后,挑入4%绿豆汤培养基中,密封,转入在25℃振荡培养72h后,过滤掉残渣,吸取菌液到血球计数板上,测定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然后将浓度调节成每毫升1×106个孢子的悬浮菌液。
4.3谷粒接种体的制备
将麦粒或粟粒浸泡12h后,装入到三角瓶或聚乙烯塑料袋中,放入灭菌锅121℃灭菌60min,放置2d后,再次灭菌30min,冷却后使用。将PDA平板上25℃条件下培养3d菌丝块均匀接入谷粒上。1周后,在超净工作台中混合均匀,2个星期后待菌丝布满整个谷粒时,在通风背光处晾干备用。
5鉴定方法
5.1苗期鉴定
苗期鉴定可采用滴注法或菌土法。滴注法:将直径为7cm的塑料营养钵装入灭菌土(沙子:蛭石:大田土=1:1:1均匀混合并121℃灭菌1h),浇水备用。将小麦种子催芽露白后种于营养钵中,覆盖1cm灭菌土,每个品种4钵,每钵10粒。出苗约10d后,使用移液器吸取10μL浓度为每毫升1×106个的孢子悬浮液,在距离土壤表面约0.5cm的幼苗茎基部滴上菌液。菌土法:将粟粒接种体和灭菌土按0.5%的比例混合制成菌土,待播种后覆盖2cm菌土。接种后将幼苗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