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docx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面向本科生讲授的核心课程,目前学情方面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不足、学以致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在学情痛点问题分析基础上,阐述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创新的实施措施、创新特色和成效,以期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创新
0引言
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自此,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面向本科生讲授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采、写、编、评等实务课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从2019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新闻采访教学团队以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作为教授对象进行教学创新,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摸索,对标“两性一度”的教学创新要求,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思路,大胆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感和学习体验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nbsp;新闻采访课程学情方面的痛点问题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情还存在以下两大痛点问题。
1.1在学习认知与习惯方面,知识面过窄,自主学
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不足
新闻采访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在课程学习中延续高中时代的学习习惯,以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为主,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2在学习能力方面,学以致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
教学团队曾对毕业学生进行长达五年的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一般表现为: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强,且缺乏创新思维。
基于以上教学痛点,多年来教学团队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终极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教学,了解当地媒体特征、媒体需求和媒体发展模式等,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2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新闻采访课程
教学创新实践
教学团队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创新实践,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打造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运行体系。
2.1对接传媒行业对全媒体人才的新需求,进行课
程内容优化
2.1.1课程内容适应传媒业界最新发展需求
原有课程体现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线性知识体系,主要包含“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中的提问类型、方法与技巧”“采访后的资料整理”等内容,但无法回应新媒介技术和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与新要求,比如:“后真相时代,新闻采访的事实核查还重要吗?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的十八般武艺如何‘升级打怪’?碎片化时代,新闻采访还能实现深度报道吗?全球化时代,新闻采访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鉴于此,通过对接传媒行业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教学团队将课程内容按照“两性一度”的目标体系重新组构为基础知识、中阶知识和高阶能力三大模块,既有介绍新闻采访的特征与原则之类的基础知识模块,又有结合学科前沿最新问题探讨的中阶知识模块,还有包含探讨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报道等一系列问题的高阶能力模块,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三阶”知识交叉融合的全新内容体系。
2.1.2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在学生价值观塑造方面,专业精神在市场化运作时代面临巨大的挑战,眼球经济、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对学生产生“要流量不要质量”的负面影响。但是新闻业不仅仅是产业,它首先是公共事业,既要安身立命,更要守望社会。教学团队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注重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将原有课程七个章节中包含思政元素的内容做成思政案例库,全方位包含“遵纪守法,恪守职业操守”(如山西繁峙矿难记者“有偿不闻”思政案例)、“服务公众,维护公众利益”(如南方都市报报道“孙志刚事件”思政案例)、“舆论监督,坚守社会公平正义”(如南都记者卧底调查揭露高考替考黑幕思政案例)、“人文关怀,倡导对人的尊重”(如记者不断残忍追问汶川地震痛失10位亲人的女警察蒋敏思政案例)和“家国情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央视记者徐德智就日本排放核污水质问联合国发言人思政案例)等五个方面的价值观引领与塑造。融入思政后的专业知识更有温度,师生心灵更有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