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尚书·汤誓》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史记·殷本纪》则记载商汤“修德行善,诸侯归之”。而考古发现显示,二里头遗址(推测为夏都)与殷墟甲骨文中均未明确提及“汤灭夏”的事件。这表明
A.考古证据对部分文献记载构成挑战
B.史料的差异性源于历史记忆的重构
C.早期文献的历史阐释优势尚待商榷
D.商代政权合法性叙事缺乏实物佐证
2.孔子高扬着人的主体地位,以“仁”为中心,开创了丰富的“内圣”人格精神哲学;董仲舒以“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被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本理念成为治国核心B.儒学神学化倾向的凸显
C.伦理体系构建趋于完善D.政治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3.安史之乱后数年间,安徽南部地区新增加了5个县,并从宣州新分置了池州;江西北部地区的洪、饶二州都在山区设置新县;湖北鄂州从一个下州上升为观察使治所,增领蕲、黄二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
A.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B.地方割据隐患渐显现
C.南方区域开发渐趋深化D.中央集权统治再强化
4.《宋刑统》规定:“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朱子家礼》则强调“凡为子者,必孝于亲”。宋代法典常将“亲亲相隐”“服制量刑”等礼制原则纳入条文。此类现象表明
A.宗法伦理深刻影响国家治理B.法律强制规范私人生活领域
C.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司法实践D.礼法互补促成伦理秩序整合
5.清代将死刑裁决置于懋勤殿(懋勤殿原为康熙帝书房,后成为秋审勾到仪式的场所),因其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方位“属西方,应刑杀”,体现了传统五行观念(西方属金,主肃杀)。这一做法表明清朝统治者
A.以哲学理论强化专制权威B.用空间秩序固化司法流程
C.借文化符号构建政治正当性D.强调皇权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6.各级地方官学的设置始于汉朝,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宋代制度在路级行政区建立正式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掌管路州县政学;明朝官办学校最多时达1700所;清朝官学制度基本沿袭明朝。这表明,地方官学体系建设
A.是一项制度化长期性的社会工程
B.反映了古代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教育的垂直管理
D.经历了从萌芽到完善的阶段性发展
7.在“华夷”话语充斥朝野的时代,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摒弃“夷”称,改称“泰西诸国”,其中“国有公会所,内分二所,一曰爵房,一曰绅房。爵房者,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这描述的是西方何种政治制度
A.封建制度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度D.专制独裁制
8.1903~1910年,法国修建滇越铁路,贯通昆明至越南海防。该铁路由法国资本主导运营,大量锡矿、茶叶等资源经此出口,数万华工在修筑中死伤。滇越铁路的修建说明了
A.列强资本输出与资源掠夺B.中国融入世界促进边疆贸易
C.中法技术合作与人文交流D.劳工参与助力铁路技术革新
9.“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提出“应战而不求战”,试图通过外交斡旋争取国际调停。但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立即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拒绝日本提出的“就地解决”方案。这一政策转向最能说明
A.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确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诉求的推动
C.日本“速战速决”战略遭遇挫折D.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局部调整
10.下图为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
该示意图最能反映当时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B.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探索
C.苏联援助推动重工业发展D.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1.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针对经济过热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决定将此后两年改革重点转向经济治理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