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上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模拟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练习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在距今4500年前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区域文化逐渐衰弱,而以中原龙山文化为主的政治威权模式一枝独秀。在月明星稀”的格局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耀眼光芒,呈现出史前文化格局的空前转换。由此可知()
A.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比其他地区优越B.区域文化的重心逐渐转移
C.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因为战争而衰落D.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2.“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据《礼记·乐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间音乐成为主流B.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地域经济发展失衡D.文化整合趋势加强
3.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这说明()
A.北魏统治者以文化改造实现民族同化B.汉文化的先进性就是改革的根本动力
C.民族融合趋势是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D.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4.南宋时期,湖南书院极多,总数位居全国第四,最著名的书院是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私立书院多自建校舍,自任老师。书院存在的基础是学生,学生可以是外来者,但以本地为多。据此推知,当时书院的发展()
A.与理学的兴盛相辅相成B.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以士大夫品味为出发点D.为三教并行开辟了道路
5.元明清时期,公文稽察汇奏制度逐渐形成。清朝还设有专门负责文件稽察和汇奏事务的机构。如雍正五年设内阁稽察房,各部院衙门每月将事件办理情况移会稽察房,由稽察房分别已结、未结各几件,于月终向皇帝汇奏一次。元明清时期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旨在()
A.杜绝行政事务决策连续性失误B.强化君主集权统治秩序
C.建立较为完善的官僚政治体制D.提高政务运行的高效率
6.表1为万历年间徽州休宁鱼鳞图册地权分配情况,据表1可知,当时休宁()
土地占有量
户数
占比(%)
田地亩数
占比(%)
地主
30亩以上
2
0.28
107.82
12.44
富裕农民
10-30亩
5
0.72
70.71
8.16
自耕农民及其他小土地占有者
10亩以下
687
99
688.27
79.4
合计
-
694
100
866.80
100
A.土地地权高度分散B.土地兼并彻底解决
C.农村生产结构调整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7.欲以表1中的史料证明英法联军曾火烧圆明园,首先应信重的是()
表1
史料
出处
①
十年八月(1860年),西洋人进京,不损宗庙社稷,如今又在上海和宁波一带,协助剿灭贼寇,这是西洋人最大的恩惠
曾国藩日记
②
18日将焚烧圆明园以对清政府作惩戒,无关人员不受此行动影响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总司令额尔金日记
③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这一切所作所为,均出自额尔金之名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④
庚申之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人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
1917年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
A.①B.②C.③D.④
8.1924年10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和南京大学演讲,但很少谈诗。他大谈印度文化中的重精神反科学的宗教理性,并宣扬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去对待暴力的殖民统治。结果招谢多青年的误解,以及如雪片般的反对传单,他们鞭挞泰戈尔为“玄学鬼”。这说明()
A.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冲突对立的B.中印两国民族解放运动存在着本质差异
C.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先进青年逐渐觉醒D.北伐战争大大促进青年的爱国精神迸发
9.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境内新建厂、矿企业的核密度分布图,图中阴影深浅表示对应区域内企业集聚程度的大小。其中能反映1860-1894年间企业发展状况的是()
10.“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该歌词描绘的事件发生在()
A.百团大战的过程中B.华北冀中平原地区
C.抗日战争反攻阶段D.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