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问题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對 策 适当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资,特别要进一步增加义务教育的投资。 发展职业教育,拓宽人们就业门路,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机会平等,使其缩小收入差距。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形成有效的贫困助学机制。 暨 南 大 学 经济学院08级本科生 《财政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学院: 经济学院学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财政学作者:组长:孙芷君 ;组员:周芳菲,冼志敏,施翠翠, 麦嘉文,廖荣波(第六组)指导老师: 余英 2008年10月22日 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一.城乡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主要原因: 家庭收入约束 公共投入约束 1.家庭收入约束 据统计,农民公民权只有城市居民的1/4,收入不足城市居民1/6,税费负担更超过城市居民的数倍,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及城市居民的1/10 。 附收入表(1978-200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相对比率变动:1978-2003 2.公共投入约束 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每年上涨3个百分点左右, 而中等和初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则逐年都在递减。 从生均教育经费看,不论是普通中学还是普通小学,城镇学生都要远高于农村学生。从教师负担学生数来看,城镇也要占据优势。 从师资质量来看,城市普通小学教师总数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比农村高出一倍以上,普通中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则超出更多。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 根据2001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仅文盲率这一项乡村就比城市高出9个百分点 。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数据表明,每十万人中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比较中,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在大专以上人口数这一档次上,城市的数量是农村数量在1990年的近30倍和在2000年的近20倍。 三.教育不平等将使贫富差距拉大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具有长期的影响和作用。要缩小教育带来的这种收入差距,是需要时间的。教育具有代际传递的效应。知识改变命运,人的收入与其自身,以及上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 教育不平等全球当警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说,世界教育状况不平等现象依然“值得警觉”,目前仍有1.15亿儿童失学。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成人扫盲指数呈上升趋势,已从过去占总人口的75%上升至82%,但女性文盲的比例一直与过去持平。报告说:“与20世纪90年代相仿,目前女性文盲的比例仍占 成年文盲人数的2/3左右。” 虽然发展中国家儿童入学率有所提升,但“仍有1.15亿儿童失学,其中6200万为女童”。在布基纳法索,儿童受教育平均年数不足4年,而发达国家儿童超过15年。 报告指出,全世界有37个国家的中学入学率低于40%,其中26个国家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教育不平等:和谐社会呼唤公平教育 教育不公突出表现在中小学择校热,学校的“一费制”让广大学生家长拍手称快,然而比“一费制”收费高出几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一笔费用———择校费,却让学生家长尤其是众多城市的学生家长感到无奈。家长们均认为择校热是教育不公的突出表现。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主动”承受择校费,争着将孩子送往名校。 焦点一: 20%学生进高中要交赞助费择校费。据新华社电一项调查显示,通过缴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平均比例占到19.5%。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北京、重庆、衡阳、安阳、湛江、菏泽等地的高中入学途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教育部对高中择校作出“三限”(限分数、人数、金额)的严格规定,但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都超过了10%以上,其中最高的安阳达到39.7%,其次重庆达到30.4%,而北京则达到10.3%,最低的菏泽为3.6%。调查同时显示,通过缴纳赞助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