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伤基本急救技术 四项基本急救技术之一 止血篇.pptx
2025年创伤基本急救技术四项基本急救技术之一止血篇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止血技术概述
2.基本止血原理
3.常用止血材料
4.直接压迫止血法
5.加压包扎止血法
6.指压止血法
7.止血技术评估与急救流程
8.止血技术的实际应用
01止血技术概述
止血的目的防止出血过多有效止血可以防止因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挽救患者的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因创伤失血而死亡的人数超过数百万人,及时止血对于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减少疼痛感止血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为后续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临床研究表明,有效的止血可以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便于后续治疗止血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医生进行伤口处理、手术等治疗措施。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创伤救治中,有效的止血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止血的方法分类直接压迫法直接压迫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通过直接按压出血点来控制血流。适用于表浅伤口和小量出血,据急救培训资料显示,该法在临床中应用率高达80%以上。加压包扎法加压包扎法通过在伤口处施加压力,促进血管收缩和凝血,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中等程度的出血,如手部或脚部受伤,据研究,该法在止血效果上优于直接压迫法。止血带法止血带法适用于肢体大出血,通过阻断血流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使用时需注意正确的绑扎位置和时间,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据国际急救协会数据,正确使用止血带法的成功率可达90%。
止血的适用场景开放性伤口对于开放性伤口如刀割、刺伤等,止血技术能有效防止大量失血,避免因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根据急救指南,开放性伤口止血至关重要。四肢受伤四肢受伤如骨折、撕裂伤等,止血技术可以帮助控制出血,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出血加剧,据临床数据显示,四肢受伤止血的成功率在90%以上。大血管出血遇到大血管出血,如动脉出血,止血技术能迅速降低出血速度,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据医学研究,动脉出血如果不及时止血,患者死亡风险高达50%。
02基本止血原理
血液流动原理心脏泵血作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心脏每分钟泵血量约为5至6升,这一过程维持了血液流动,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血管网络结构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静脉则将血液带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交换物质的地方。血液成分与功能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液流动的原理在于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确保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止血的生理机制血管收缩反应受伤后,血管迅速收缩,减少出血量。这个过程通常在受伤后的几秒内发生,血管直径可以缩小到原来的20%,有效控制出血。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受伤部位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防止血液继续流出。血小板聚集通常在受伤后的几分钟内完成,是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凝血因子激活凝血因子被激活,启动凝血过程,最终形成血凝块。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至15分钟,血凝块可以牢固地封闭伤口,防止出血。
止血的解剖学基础血管结构特点血管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内膜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中膜富含弹性纤维,维持血管弹性;外膜保护血管。血管的这些结构特点为血液流动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基础。毛细血管分布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分支,遍布全身组织,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毛细血管的广泛分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提供了丰富的解剖学基础。淋巴结功能淋巴结位于淋巴管道上,具有过滤和产生免疫细胞的功能。淋巴结的分布和功能对于维持血液流动和免疫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是止血解剖学基础的一部分。
03常用止血材料
止血带的正确使用正确位置绑扎止血带应绑扎在出血部位的近心脏端,避免阻断回流血液。错误的位置可能导致肢体坏死,临床数据显示,正确位置绑扎的比率应达到95%以上。适当松紧度止血带的松紧度应以刚好能阻断血流为宜,过紧可能导致组织损伤,过松则无法有效止血。理想的松紧度应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避免使用力过猛。标记时间使用止血带后,应在绑扎处做好标记,并记录绑扎时间,以便医护人员及时解除。长时间绑扎可能导致肢体缺血,一般建议每1-2小时放松5-10分钟,以防止组织坏死。
止血钳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动脉出血止血钳特别适用于控制动脉出血,能有效夹住出血的血管,防止血液流失。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止血钳的止血效率可达到90%以上。适合较大伤口止血钳适用于较大伤口的止血,如四肢外伤、腹部手术等,能够快速夹住出血点,减少失血量。临床经验表明,止血钳在这些场景中的使用非常有效。辅助手术止血在手术过程中,止血钳是常用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控制出血,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环境。据统计,止血钳在手术中的使用率高达85%。
纱布、绷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