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回家路上》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Word教学设计设计(北师大版).docx
5.6《回家路上》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Word教学设计设计(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回家路上》为题,结合二年级上册数学Word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计数能力,能够识别简单的长度和数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对长度有直观的感受,但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数学能力主要体现在直观操作和初步的逻辑推理上。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偏好通过游戏、操作活动来学习,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来培养专注力和耐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尤其是不熟悉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此外,在实际测量时,学生可能难以精确地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单位。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的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打印机
-课程平台:学校数学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长度单位教学课件、长度单位练习题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米尺、厘米尺)、图片素材(回家的路线图)、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回家的路上遇到的景物和距离。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回家的路上都有哪些景物?你们觉得回家的路有多远呢?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教师总结:回家的路有远近之分,我们可以用米或者厘米来测量。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引入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
2.讲解米和厘米:通过实物教具(米尺、厘米尺)展示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
3.单位换算:讲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4.实际测量: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练习题:发放长度单位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题中的问题,互相帮助解答。
3.教师巡视: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
3.教师总结:生活中的测量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测量楼梯的长度?”
2.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有哪些好处?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运用长度单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提高生活品质。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长度单位的应用。
5.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核心素养拓展: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和数学素养。
用时:导入环节(5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共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长度单位的概念
-长度是物体在空间上的一维距离。
-长度单位是表示长度大小的标准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
-米(m):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分米(dm):等于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