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传染病学 第七章 原虫病 第三节 黑热病.pptx

发布:2025-04-08约1.57万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传染病学第七章原虫病第三节

黑热病

汇报人:XXX

2025-X-X

目录

1.原虫病

2.病原学

3.流行病学

4.临床表现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8.预后与随访

01

原虫病

黑热病概述

病原体介绍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蛉叮

咬传播。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生活阶段,分别

寄生于人体和昆虫体内。我国黑热病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

区,年发病率约为0.3-0.5/10万。

传播途径

黑热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感染后的白蛉叮咬人类时,会将

利什曼原虫传播给人体。此外,输血、器官移植等也可能导致黑

热病的传播。目前,我国黑热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零

星病例发生。

流行特点

黑热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我国黑热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北方

农村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该病多发于6月至9月,

与白蛉的活动季节相吻合。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

境的变化,黑热病的流行趋势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病原学

原虫种类

引起黑热病的病原体是利什曼原虫,属于原虫门。该原虫有两种生活

阶段,即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无鞭毛体主要在人体巨噬细胞内寄生,

前鞭毛体则在白蛉体内繁殖。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多样,大小约为2.9-

4.0微米。

生活史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宿主和昆虫两个阶段。无鞭毛体在人体内繁

殖,并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到另一宿主体内。在白蛉体内,无鞭毛体转

化为前鞭毛体,然后白蛉叮咬宿主时将其注入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

循环。这种独特的双宿主生活史使得利什曼原虫具有高度的传播性。

致病机制

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巨噬细胞,引起巨噬细胞的大量死

亡和功能紊乱。这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

症状。此外,利什曼原虫还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热休克蛋白等,

这些产物也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机制与其侵入宿主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流行区域

黑热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约有98%的病例分布在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我国黑热病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尤其是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年发病率约为0.3-0.5/10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