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练习.ppt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0102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一、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1、(介词/通过、经由)2、?(介词/凭借、就着)3、(介词/趁)4、(连词/于是)5、(连词/因而)6、(动词/沿袭)7、(名词/机会、因缘)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3、因利趁便,宰割天下。????????????????????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5、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7、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拔刀斫前奏案。1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1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9句“因为,由于”;10、“于是,就”;11句“根据”;12句“继续、接着”。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解释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之()(5)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因而连词于是连词乘着介词由介词因为连词于是、就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小练习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他代词到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顷之,烟炎张天(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A(1)(2)B(2)(4)C(3)(4)D(1)(3)D注释:(2)无义(4)我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指示代词“这”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用在定语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