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学活血化瘀药.ppt

发布:2025-04-06约6.07千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活血化瘀药;一、含义

凡以通利血脉,增进血行,消散瘀血为重要作用,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

二、分类

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三、功能

活血化瘀,也简称活血,化瘀,散瘀等。活血化瘀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一样的功能:

;四、主治证

活血化瘀药合用于内、外、妇、儿、伤等多种瘀血阻滞之证。

内科——胸、腹、头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体内的癥

瘕积聚,中风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

妇科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淤阻腹痛;

伤科的跌仆损伤,骨折筋伤,瘀肿疼痛;

外科的疮疡肿痛。;四、性能特点

活血化瘀药,性味多为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二经。;五、配伍应用

1、寒凝血瘀——配温经散寒通脉药;

2、热灼血瘀——配清热药;

3、气虚、阳虚推进无力——配补气药、补阳药;

4、阴虚血少(虚滞)——配补阴药、补血药;

5、气滞血瘀——配行气药;

6、痰瘀互结——配化痰药、除湿药;

7、痹证经脉不通——配祛风通络药;

8、疮痈肿痛——配解毒消痈药

9、痢疾——配清热燥湿药;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中病即止,活血化瘀属消法,“消而勿伤”

3、证候禁忌,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妇女月通过多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第一节活血止痛药;川芎;【药性】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应用】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腹痛

胸痹心痛

1、治血瘀气滞的痛证跌打损伤

疮疡痈肿

近代以川芎及川芎为主的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

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又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

—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2、治多种头痛风湿头痛——

血???头痛——

血瘀头痛——

3、治风湿痹证,肢体疼痛——配独活、当归

寒湿阻滞之腹泻

;延胡索;【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气血瘀滞之痛证。

本品活血行气止痛力强,作用温和,为止痛之良药。

①作用温和,安全性高,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单用即可止痛。

②止痛力强。

③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

④作用部位广泛。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雷公炮炙论》:“心痛欲死,快觅元胡”。

【使用方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5-3g。

元胡醋制能加强止痛之力。;郁金;【药性】辛、苦,寒。

归肝、胆、心经。

【功能】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清心凉血,

利胆退黄。;【应用】

1.气滞血瘀痛证。

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解郁而达止痛之功,故亦称其为“血中之气药”,与川芎类似。适合于气滞血瘀的胸胁、腹部疼痛,因其性偏寒凉,最合适于血瘀气滞而有郁热之证。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其性寒凉,入血分凉血清心,故常用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湿温病痰浊蒙闭心窍,如菖蒲郁金汤,热陷心包而致的神昏,如安宫牛黄丸。;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等。

本品性寒清热凉血,用于火热之邪迫血妄行之证,需配伍止血药。

4.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

性寒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利胆退黄,故可用于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的湿热黄疸。

【使用注意】畏丁香。“丁香莫与郁金见”

;姜黄;【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

1.气滞血瘀痛证。

辛温行散,活血行气之力强,为血中气药,以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佳。

2.风寒湿痹。

本品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活络止痛,故常用治疗风寒湿痹,尤其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治疗上肢肩臂的疼痛。现代治疗颈椎病见项背疼痛,肢臂麻木。;【按语】

①《唐本草》:味辛劳,大寒,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③李杲:味苦甘辛,大寒,无毒。

④《东医宝鉴》:性热,味辛劳,无毒。;乳香;没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