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5刘姥姥进大观园.docx

发布:2025-04-10约2.5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2、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3、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品格与习惯。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2、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品格与习惯。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故事;教师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介绍刘姥姥四进贾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家作品和背景介绍

1、作家介绍

2、介绍小说《红楼梦》

3、介绍刘姥姥进贾府的背景

三、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理解词义。

2、给自然段标序号,学生为课文划分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用不同的标志勾画、批注

(1)、表现这场笑剧的导演者语句。

(2)描写刘姥姥的语句并分析人物形象。

(3)表现贾府富贵豪奢的语句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曹雪芹和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了解了刘姥姥四进贾府的经过;通过朗读课文,认识生词了生字,初步感知了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研读,认识文中的人物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练》第25课“自主预习”与“合作探究”任务一

2、收集关于节俭和学习的名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旧课,激情导入

同学们,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深得贾母的欢心,于是获得了和大家一起进餐的殊荣,在这个难得时刻刘姥姥又有什么出人意料的表现呢?带着这个疑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

二、整体感知,

学生为课文划分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第4~10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三、研读课文,分析讨论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具体见课文批注)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1)、师生共同寻找、展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教师总结: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决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机智、老于世故)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所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著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节俭、乐观的老农妇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继续研读课文,找出并标注描写贾府富贵豪奢和众人发“笑”的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贾府富贵豪奢(详见课文批注)

(2)、众人发“笑”

史湘云、探春、薛姨妈的笑是自然流露,表现出她率真、爽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与贾母的笑,将宝玉的撒娇神态和贾母的欢乐心情跃然纸上;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凤姐、鸳鸯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爱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教师小结:这场笑,表现了刘姥姥演技高超;反映了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更暗含了她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关系。

(3)、总结: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结合本课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畅谈学习感受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意思:古往今来,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那些挥霍家财、追求奢侈享受的,最后没有不衰败的。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