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弘扬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社会 弘扬志愿精神演讲稿 .pdf

发布:2025-04-09约3.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弘扬奉献精神志愿服务社会弘扬志愿精神演讲稿》

摘要:根据要求,本市中小学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将被纳入课表,学校必须

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学时保证,北京四中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入青年志愿服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

力图将它打造为一种公民教育课程,第一,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要贴近学生需要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

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

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

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为内容,以培养青年合格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广泛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进步,服务改革开

放,服务大局稳定,服务人民安康,服务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其核心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

步”。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对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我国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融合互助,减轻、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从而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增

进人们之间的了解,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能够使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

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我尊重意识,并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使青年志

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克服各种自身能力的局限,与自身“人性的弱点”作斗争。从要求自己

履行服务承诺,到把这种承诺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青年志愿服务

从认知与行为层面上促成了青年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青年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将

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奉献

精神和公民意识,丰富了人生经验,锻炼和增强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不仅对于青年个体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可

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同时,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提倡团结互助,追求平等友爱,注重共建

共享,而志愿精神是一种以关爱、互助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其所倡导的尽己所能、奉献爱心、

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等理念,与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

处的目标是一致的。志愿服务及其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和谐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随着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国青年志愿活动蓬勃发展,尤其由中小

学校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活动已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制定相关意见,确定将在本市建立和

.

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市公布的各项本市教育、

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和大型社会活动中都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学

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根据要求,本市中小学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

活动,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将被纳入课表,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学时保证。

二、北京四中青年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北京四中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入青年志愿服

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力图将它打造为一种公民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提出的“生

动、有用、时尚”的建议,2003年,我们提出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活动目标是“以青年志愿服务为

抓手,积极创建学习型、反思型团支部”,工作原则是“服务和体验相结合,计划和反思相促进”,

工作的关键词是“协作、分享、提高”,工作步骤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和动员,

包括制定青年志愿服务计划,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落实志愿服务基地等。志愿服务计划的内

容包括服务的主体,服务的目标,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等。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内容包括

如何进行记录、总结,活动中的一般性礼仪及规范等。这个环节由团委老师、年级组长、班主

任和团委会、学生会共同负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