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条件和条件反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的膀胱(感受器)感觉到尿意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由脊髓传入到大脑,大脑开始处理信息,是不是有地方可以排尿,如果有,就通过传出神经,通知脊髓完成排尿活动.不然就告诉膀胱(效应器)再坚持。 神经系统是怎样调节成年人的排尿活动的?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观点? 第三十页,共67页。 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但它又受大脑的控制。 证据:1)如人一出生就有排尿现象,因此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但当人长大后又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它又受大脑的控制。可以由非条件反射建立起条件反射。 2)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有遗尿现象。 3)若成年人遭受意外事故,使脊髓从胸部处折断时,脊髓下部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第三十一页,共67页。 生来不具有的,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学生听见铃声跑回教室、看见红灯停止过马路、马戏团的动物表演等,称之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点:①通过后天学习形成; ②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的高级神经活动; ③反射弧暂时、易变。 意义: 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十二页,共67页。 四、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活动: P74讨论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活动(巴甫洛夫实验) 第三十三页,共67页。 事例:狗吃肉时分泌唾液;后来,人们在狗吃肉前先摇铃,经过若干次训练后,只要铃声响起,不给肉,狗也分泌唾液。 狗吃到食物,食物刺激口腔粘膜及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以下唾液分泌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 第三十四页,共67页。 若给以铃声,不给食物,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 第三十五页,共67页。 每次喂食前,先出现铃声,再由食物与铃声同时刺激大脑,久之,味觉中枢与听觉中枢之间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 第三十六页,共67页。 铃声引起的听觉冲动由暂时的神经联系传到味觉中枢,再传到唾液分泌中枢,故听觉的刺激的便引起唾液分泌活动。 第三十七页,共67页。 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经常使非条件刺激与之结合,才能长时间保持下去.否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条件反射可以改建或重建.即条件反射没有非条件反射那么固定,具有”可塑性”. 对于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条件反射显然要比非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第三十八页,共67页。 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反射弧 特点 神经联系 引起反射的刺激 功能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射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小结 固定、不会消退 暂时、会消退 感受器接受的直接刺激叫非条件刺激 任何无关刺激都可以转变为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 神经中枢完成 第三十九页,共67页。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如食物刺激口腔黏膜上的感受器,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经过训练后,狗能对铃声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此时的铃声就是条件刺激。 四、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第四十页,共67页。 小狗算算术 舞台上,训练员问:“2加3等于几?”小狗不负众望地“汪汪汪”地叫了5声,并跑到数字牌前衔了数字“5”的牌子跑了回来。小狗的准确计算博得了满堂喝彩,在场的孩子们都兴奋得直拍手。 问:小狗算算术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四十一页,共67页。 实验研究证明,人和高等动物的许多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以下(脑干或脊髓)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一般要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大脑 皮层参与下才能实现。 第四十二页,共67页。 五、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沟(凹)和回(凸),这使大脑的表面积很大。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如人的记忆、学习、语言、情绪和睡眠等。 第四十三页,共67页。 第四十四页,共67页。 连连看! 运动中枢 视觉中枢 听觉中枢 语言中枢 感觉中枢 嗅觉中枢 第四十五页,共67页。 实验证明,食物的形态、颜色、声音、气味等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使人或动物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人还能由代表食物具体特征的语言、文字作为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如曾经吃过杏的人,当他人谈论酸杏的时候,也会引起唾液的分泌,动物则没有这种功能。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