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论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拟申报世界遗产的价值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 南 大 学《世界遗产赏析》结课论文题 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拟申报世界遗产的价 值分析 学 号: 20130962320142 姓 名: 程 巧 巧 年 级: 2013 级学 院: 旅 游 学 院系 别: 旅 游 系专 业: 旅 游 管 理指导教师: 龚 萍 完成日期: 2016 年 1 月 11 日 摘要灵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郭沫若高度评价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其选址科学、设计奇巧、施工精湛,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统一岭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工程,与长城一南一北,同为中华之魂宝,是世界上最美的环城水系。关键词:灵渠 世界遗产 意义目录前言11. 概述11.1简介11.2工程构成11.3水系概况11.4历史意义22.世界文遗产提名标准23.灵渠符合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标准条目33.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33.2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 (或几个)重要阶段33.3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 活的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34. 灵渠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作用44.1有利于提高灵渠保护的档次和灵渠保护的科学水平。44.2有利于提升灵渠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4.3有利于改善我县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44.4有利于广大市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54.5有利于我县把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5参考文献6前言 灵渠,是古代人民留给兴安县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兴安县20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兴安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兴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最靓丽的名片。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兴安的重要内容。概述1.1简介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1.2工程构成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3水系概况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一为越城峤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峤与点灯山之间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一为源出台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灵山庙入灵渠;一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垌至乐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 1.4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世界文遗产提名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 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 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 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 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 此款才能成
显示全部